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养生保健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104) ---- 愚蠢理财学:傻瓜一样提问 专家一样思考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104&id=94007) |
-- 作者:北京金币 -- 发布时间:2008/9/13 10:00:00 -- 愚蠢理财学:傻瓜一样提问 专家一样思考 理财是聪明人才能玩得转的事业吗?不一定。让我们试着像傻瓜一样提问,像专家一样思考—但注意别把这两件事弄颠倒了。 文|CBN记者 崔鹏 最近有一个好消息颇令人高兴,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H弗兰克率领的常青藤研究小组,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有趣和愚蠢的现象给出了一番经济学解答,英国的《独立报》将之命名为“愚蠢经济学”,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福音。 兴许“愚蠢”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经济学家们都在争着比试谁更愚蠢,就连记载伟大的信息论缔造者申农的故事里也要加进一段这样的故事:他和一个小痞子计算轮盘赌获胜机率,并想在轮盘下边垫上一小片冰块,好让他们的胜率更高,同时不被赌场发现。 愚蠢如此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让《第一财经周刊》的理财栏目同仁都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们对“愚蠢”都无师自通,凭着这种天分,我们收集了一些看起来愚蠢的理财问题,并试着做了回答,也许这些回答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希望读者的视角比我们更有独到性,对这些蠢的问题的回答也更有趣。 让我们试着像傻瓜一样提问,像专家一样思考—但注意别把这两件事弄颠倒了。 为什么我的钱越来越多?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自己干的活和以前一样,如果和父母那辈做的活相较,可能也差不多,为什么我们挣的钱比以前或者比父母那会儿要多得多呢? 这个问题听上去很让人不屑,但是我问了5个财经媒体的资深记者,却得到了5种不同的答案。 首先是最近咱们最熟悉的通货膨胀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的存在足以让你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严重下降,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在整个1980年代,我们的通货膨胀率都高得吓人,现在的人民币购买力大概只相当于30年前的1/20。很多人认为—大概他们是悲观主义者—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过去有钱,那是因为通货膨胀让你蒙受假象的困扰。 但即使经过通货膨胀的调解,我们还是比原来有钱了很多,按人民币来计算,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上涨足以超过30年前的100倍。 那么这种上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干的是同一种工作,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效率不同,我们的财富就有了变化。在不同的体系中,即使是干同样的工作,所产生的财富却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澳洲的搬运工和一个东非的搬运工,他们的收入可能相差10倍,而他们进行的工作几乎是完全一样。 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如果你发现你比原来有钱了,先不要急着高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中国的市场正处在货币化的进程中。 我们正在试图把很多以后的钱拿到现在来花,把原来的死钱变成活钱。比如我们的股票、资产抵押债券、信用卡都有这样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越来越有钱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我们透支的钱所产生的收益能不能抵消我们透支所需要的成本和利息。 为什么金融理财中的用词都很玄妙? 金融理财中有很多词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本来很通俗的意思,经过金融表述就变得扑朔迷离了。比如“头寸”“贴现”“杠杆”“M2”,本是很好理解的意思,到了金融领域却给他们起了很多怪名字。 这些叫法的一个解释是,作为一门学科,归属其中的从业者更希望用词准确,就像法律用语一样,用一个怪诞的叫法命名一个特定的情况下的事物,可以避免和日常生活中的用法混同,引起另一种误会。 我认为另一种解释可能更符合实际,它和金融的起源有点关系。在金融的起源时期,由于涉及到重大的财富,为了安全、保密,所以金融界内部发明了很多暗语,类似于江湖上的黑话,而这些所谓的专业词汇,发展到后来成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第一道门槛。金融的先行者们意识到了这道门槛对后来者的阻碍作用,为了防止竞争激烈,又有意地把这道门槛增高。要命的是,为适应传媒发展趋势的要求,通俗财经刊物的理财栏目又要把这些“发福”的词汇翻译成“人话”。 为什么计算机和网络不能帮你赚更多的钱? 为了在股票投资中更占先机,很多投资者购买了相关的电脑软件,帮助自己做统计分析。通过互联网,投资者会更快地获得相应的公司的信息。然而他们将发现,从统计学意义上看,这些新工具并没有帮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2008年上半年股票市场暴跌就是个证?明。 首先第一个问题,计算机软件能预测资本市场的走势么?软件并不具有智能,它只不过是通过数学模型在预测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如同咱们经常说起的由凯恩斯提到的“选美理论”。电脑软件通过统计规律来预测别人的行为,或者预测别人的预测的行为—真绕嘴。让我们来假设这种被预测的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在这种行为研究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都在等待最低点买进,最高点卖出,而与此同时一种悖论出现了,如果大家都在最低点买,那么卖家是谁,都在最高点卖,买家是谁?这也就是说如果软件预测的行为确实客观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买卖,没有买卖,市场就不存在了,市场如果不存在,那这些软件又在预测什么呢?如此说来,也许不光是电脑软件不能预测市场,就连其他预测市场的理论也都存在这种悖论。 其次,网络是不是让我们的交易更有利可图?也许正像伟大的理查芒格曾经判断的那样,“网络与科技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利与弊,就好像是葡萄干跟狗屎一样,不过两者混在一起后,还是一堆狗屎。对整个社会来说,网络或许不错,但对资本家而言,却绝对是个负数,因为虽然网络能增加企业的效率,但对获利却一点帮助也没有。”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巴拉德巴伯和特伦斯奥丁也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对部分投资者进行了使用网络投资和不使用网络投资的对比实验,在使用互联网获得投资信息和交易的股票投资者一方,由于交易的方便性,使得交易更加频繁。然而最后调查的结果是,这些投资者在使用网络之前投资收益高于市场2%,而在使用互联网后,频繁的投机使得他们的? 投资年回报率低于市场3.5%。 除此之外,巴伯和奥丁还认为网上交易启发了投资者的信息幻觉,他们误认为比其他投资者更快更多地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投资和整个市场更具有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的幻觉使得这批投资者更加自信,也更易蒙受到损失。顺便说一句,这种控制幻觉在很多从事经济相关工作的人身上也有体现,比如财经媒体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