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北京金币  (http://zgjb.com/11/index.asp)
--  邮票新闻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136)
----  改革开放以来*史及三次邮市高潮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136&id=100668)

--  作者:北京金币
--  发布时间:2009/6/12 12:08:00
--  改革开放以来*史及三次邮市高潮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988)
    

  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992-1994)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附我在本论坛发的第一个帖子里面的一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显著的通货膨胀,而在这三次通货膨胀期后,都迎来了一次邮市升值的繁荣期。如表:

通货膨胀期间隔年邮市繁荣期
第一次  1979----1980 2 1983----1985
第二次1986----1988 1 1990----1992
第三次1992----1994 1 1996----1997

可以看出,随着前一个通货膨胀期的结束,社会购买能力的增强,邮票也会跟上提价的步伐。究其原因: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随着国家压缩投资、整顿经济而结束的。国家的调控,压缩和限制了社会资金流向生产和建设领域,在当时投资市场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一部分资金会流入到邮票市场。每一次繁荣都给了下一次的繁荣的示范,于是参与的资金与力度也越来越大。实际上邮市的三次繁荣是一个跨15年的大上升周期,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