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财经新闻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140)
----  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国情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140&id=94971)

--  作者:网站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8/12/1 19:26:00
--  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国情
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剧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冲击,人民银行近期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特别是11月26日,再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并同时下调1-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下调了再贴现、再贷款的利率,以及法定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力度之大,近年罕见。

  美国金融危机已迅速演变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超出各方面预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人民银行确定了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引导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看,较之先前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本轮上升周期与近30年来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以及对外依赖程度显著提高相伴随,容易积累流动性偏多矛盾和潜在通胀压力。因此,在本轮金融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近期防通缩,远期防通胀。

  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微观基础不同,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手段和手段并不相同。

  人民银行相关部门的人士介绍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目标隐含于信贷政策之中,按计划实现银行存放款的控制目标,按市场变化控制现金的投放回笼,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调控方式。而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货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之前,货币政策调控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对信贷及现金规模的直接控制来管理、调节经济运行,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货币政策向间接调控过渡,对间接调控机制和价格型调控手段的运用逐步加强。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既成功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共经历了六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其中包括五次反通胀(1980年前后、1985年前后,1988-1989年、1993-1995年和2003年以来)和一次反通缩(1998-2002年)。前两轮宏观调控,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而偏重以行政的、直接调控的手段为主。其后的宏观调控虽然行政手段还比较明显,但经济手段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并注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

  近两年来,由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也趋于频繁,同时,也更加凸显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2006年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仍未缓解,特别是由国际收支顺差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矛盾继续加剧,人民银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加息0.54个百分点。2007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且主要在食品涨价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三季度,货币政策因此由“稳健”调整为“适度从紧”,四季度又调整为“从紧”,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指导。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2008年下半年开始,通胀情况开始出现缓解,但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通缩压力也开始显现。为此,今年11月初,人民银行再次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这也是我国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不仅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控,还调整了央票的发行方式,并采取大幅降息、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释放流动性,保证了货币信贷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

  “在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并积累了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些经验。首先就是货币政策调控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时,做好维护价格稳定的工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创造价格稳定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等多目标间的协调一致”,上述人民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他指出,与行政手段相比,利率等价格杠杆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微观主体自发而有序的进行调整。因而,应该更加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发挥价格杠杆的基本配置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该位人士表示,必须不断完善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发挥金融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牢牢把握对国内经济的调控能力。坚持按照主动、可控、渐进原则推进汇率改革,增强汇率弹性,有利于提高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以及运用利率调节经济的能力,提高金融调控的自主性。

  由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效率,因而,微观层面的金融企业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有助于提高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同时,作好政策沟通与预期引导,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企业改革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性条件。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该人士称,“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对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货币政策决策和调控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科学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判断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他指出还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因为货币政策侧重于短期总量调节,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为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供适度的宏观环境。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在促进中长期结构调整方面更具优势。他指出,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政策搭配,才能取得最好的调控效果。同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合规运行,夯实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职能是保持总量平衡,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两者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