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财经新闻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140) ---- 金融稳定看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与规范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140&id=95319) |
-- 作者:网站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8/12/15 14:25:00 -- 金融稳定看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与规范 近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树立银行品牌形象,获取高端客户群体,拓宽盈利空间,提高竞争实力方面表现出色,成为各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业务。在此背景下,辽宁省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规模发展迅猛,产品品种日益丰富,理财业务收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同时理财服务意识不足,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投资者教育滞后等问题也接踵而至,间接对金融稳定提出了挑战。课题组试图通过对辽宁省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调查,在分析影响理财业务发展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监管和风险识别的政 策建议。 一、辽宁省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业务增长迅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2005年以来,辽宁辖内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迅猛,销售的理财产品数量从2005年的33款猛增到2008年上半年的560款,增长近17倍,经营人民币理财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数量从2005年的7家达到2008年上半年的16家,增长2倍多;从事人民币理财业务人员数量从6369人增长到15275人,增长近2.4倍,且总体呈现年轻化、学历逐步提高、素质较高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业全面开放后,竞争空前加剧,为适应这种趋势,中资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充分利用其网点多、营销平台广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大力发展理财产品等低资本占用、高收益的新兴中间业务。二是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涵盖期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海外股票、海外衍生产品等多个方面,使银行在市场繁荣和低迷时期都可以发行多种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理财产品,满足了各种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三是由于近几年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理财需求日益强烈,为理财产品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四是监管政策逐步放宽,监管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以来,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逐步放宽理财产品投资渠道,相应调整了部分理财产品的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产品类型日益多元化,投资期限趋于短期化。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和投资渠道的拓展,理财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一是产品类型呈现阶段性特点。比如2006年、2007年资本市场繁荣阶段,新股申购型产品表现突出,分别占当年全部产品销售金额的32.9%和40.7%,但随着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新股申购型产品也因大盘股发行较少,部分新股“破发”等原因导致产品收益下降,市场份额逐渐下滑。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宏观政策影响,各中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信托型理财产品,产品占比从2005年的4.7%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50%。二是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行为逐渐向短期化方向过渡,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也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6个月以内到期理财产品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38.7%上升到2008年6月末的77.38%。三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辽宁中资银行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一直较少,且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挂钩境外标的资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接连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情况,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降低,由2005年的16.2%降至2008年6月末的3.98%。 (三)理财产品收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几年,辽宁省中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逐年提高,但以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状况并未根本转变。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开展自己的中间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相比,销售和管理理财产品在树立银行品牌形象、扩大客户群、收益相对稳定等方面优势明显,逐渐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在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0.5%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的8.52%,提高了8个百分点。 二、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产品设计急需完善,同质化现象突出。一是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某些理财产品的最终运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运气好坏。二是中资银行在一些产品的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的投资时机,如何合理设置止损点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一些产品在收益率水平、投资标的、期限等方面的设计大同小异,很容易引起产品间的恶性竞争。四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名字容易产生误导,当不同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以同一品牌推出后就对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二)产品信息披露不完全,操作透明度不高。一是产品的定价机制、运作原理、资金流向、利益分配等信息披露得很少,甚至有时连一线负责销售的银行工作人员都无从得知,更不要说普通投资者了。二是产品存续期内的信息披露不完全。在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在理财计划的存续期内,商业银行影响客户提供其所持有的所有相关资产的账单,列明资产变动、收入和费用、期末资产估值等情况。账单提供应不少于两次,并且至少每月提供一次。但在调查中发现,做到这一点的商业银行较少。 (三)商业银行理财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商业银行重销售轻理财规划的状况并没有根本转变。一是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理财产品销售额度与理财人员业绩直接挂钩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使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存在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的倾向。二是商业银行对理财人员认证资格要求十分不统一,质量标准不一致。这些因素导致这类证书的专业性难以令人信服,对理财师执业质量产生怀疑。 (四)基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风险意识不强。目前银行大量推出创新理财产品,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往往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误或欺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有的银行对空白理财产品认购书不作重要凭证管理,经办人员对相关操作规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计划销售,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五)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位认识不清,投资知识略显不足。一是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客户错误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高息存款,只看重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并未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等因素和理财产品购买行为进行综合考虑,在购买产品的风险超出自己承受能力,并出现收益甚至本金损失时会感觉无法接受。二是由于境内理财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较高比例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中涉及的期货、期权等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致使一些投资者在并没有完全了解理财产品内涵的情况下就实施了购买行为。 (六)理财业务的发展给监管工作带来新考验。一是银行理财业务涉及范围已超出单个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范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由银监会来监管,但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最终投资于各种证券,涉及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给单个监管机构的监管带来很大难度。二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使监管行为在许多方面出现了重叠和真空,增加了监管部门监测和评估风险的难度。三是与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比,监管措施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关理财产品的部分管理文件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给银行打政策擦边球提供了契机。比如现行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推介投资产品时,应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但没有对了解客户风险的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具体规定,所以,具体实践中银行即使了解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各家行的判断标准却并不一致。 (七)理财业务的发展给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新挑战。一是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货币信贷政策的效率。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一些银行通过信托类理财产品对企业融资,绕过贷款规模控制,规避了国家宏观信贷政策,如果大量出现且数额较大,将使得信贷的统计数据出现偏差、政策效率下降。二是理财产品使得大规模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更加频繁,这给我国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银行发行的信托融资理财产品,连接了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和担保市场,从而形成了在流程上覆盖多个金融市场环节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就会使风险迅速地在不同市场间进行传递。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力度,强化对各种理财产品的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新的“三定”方案中规定,由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各监管部门之间协同合作,采取将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监测纳入金融稳定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重新明确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分工,统一监管标准,细化管理规范制度等方式,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工作。 (二)开展行之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为统一协调各部门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建议由人行牵头,联合三家监管机构统一建立投资者教育体系,在目标设定、运行体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统一化、制度化操作。 (三)加大培育高素质理财人才工作力度。建立优秀的理财队伍。建议成立统一的理财师认证培训机构,参照国际成熟体系确定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后续培养的再教育机制,为理财人员的工作提供信息系统的支撑时,对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的金融理财人员进行认证管理,提高行业公信力。 (四)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理财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和设计能力,提供个性化、有特色、风险与收益均衡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强理财业务内部控制,完善和严格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授权制度,实现业务办理过程电脑规范化管理操作。三是充分披露信息,实现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及时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情况。四是改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办法,引导理财人员重视对客户的理财规划服务。 (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理财市场的透明度。对商业银行理财能力的评价和理财产品优劣的甄别,涉及到银行的设计研发、资金专业化管理、创新、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远不是个人投资者力所能及的。建议引入第三方评级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风险状况等情况予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外部评级以及事后的跟踪评价,以供投资者参考,引导投资者作出更为理性的选择。(《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