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焦点新闻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69)
----  漫谈京剧及京剧艺术1/2盎司彩金币(康宏志)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69&id=107061)

--  作者:和绅
--  发布时间:2010/3/14 21:31:00
--  漫谈京剧及京剧艺术1/2盎司彩金币(康宏志)
漫谈京剧及京剧艺术1/2盎司彩金币(康宏志)

说明:2007年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时,和几位友人谈及金银币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出一本书,甚至可以是丛书,从彩色金币开始吧,丛书的题目选为《最爱金币》,彩金币的题目为《最爱金币~最爱绚丽》。于是开始四处求稿,在博览会中遇到康宏志老师,他是我很尊敬的长者,时任《北京日报》评论部主任,听完我的想法后,康老师欣然答应,于当年底我见到了下面这个大作。

这几天,在重新设计彩色金币包装盒,盒内打算放个小册子,选几篇介绍彩金币的文章,于是重读康老师2007年的大作---精彩啊!。除了价格,3年过去了有变化,其余均是“永恒的”。

这么好的文章不敢独享,发在这里,和彩金币爱好者共享。并对康老师致意,感谢他的大作为京剧艺术彩色金币添彩!

----------------------------

永存心间的大美

——漫谈京剧及京剧艺术1/2盎司彩金币

康宏志

余生也晚,虽久居京城,然学疏才浅,于京剧可以说是外行,充其量略知皮毛,本无资格对京剧说短论长。即便是对所收藏所欣赏的京剧系列彩金币,见识也有限得很。但伟国贤弟约稿,盛情难却,遂“赶鸭子上架”,写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以复命。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形成有一渐变的过程。简言之,在18世纪末,以徽班进京为标志,这种新型的戏曲形式逐渐替代了以文词典雅、唱腔婉转见长的昆曲,在随后的岁月中,它在北京成熟壮大,向全国辐射,成为雅俗共赏、普及最广的国剧。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皮黄戏”、“京簧”、“京二黄(簧)”、“二黄(簧)”、“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认可,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而民国以后,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流派纷呈,由成熟期发展到昌盛期,旦行与生行始并驾齐驱。京城捧旦之风十分火爆,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四大名旦”脱颖而出,开创了京剧舞台以旦为主的格局。

其中,梅兰芳是一位京剧界承先启后、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的大艺术家,领一代风骚,享誉中外。由专家将其内涵丰富的表演理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足见其名望地位之高。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曾赞誉他“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荣幸的是,当年小小年纪的我也有机会在剧场亲睹梅大师的风采。父亲是戏迷,有时看戏带着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我家居地中国农科院的工会请到梅大师来院演出。当晚大礼堂座无虚席,且有站票,大多数观众都是第一次与这位名人“面对面”。那次演的是梅大师那出拿手戏《贵妃醉酒》。似醉非醉,似喜非妬,似娇贵又显矜持……梅大师把这位贵妃娘娘表演得淋漓尽致,唱、做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全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和叫好声,散场后观众还意犹未尽,如醉如痴,一路评品。这次演出给少年的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毛泽东在进城前曾说过:我们进了城,可以看梅兰芳。伟人也一样“崇梅”“赏梅”。

文革”后,京剧舞台重现生机,久违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复又上演,一些珍贵的戏剧影视资料重见天日,再次欣赏到梅大师的表演,令人恍如隔世。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纪念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演出,均为其门人弟子而饰演,或多或少还不失大匠准绳。梅葆玖先生的出场更使观众依稀犹见乃父当年风采。

遗憾而无奈的是,“国粹”现已沦落到“抢救”的境地。京戏的衰落是近20年的事,其明显标志是大量观众的流失。原因很多,而结果只有一个,即剧场越来越留不住观众了,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京剧的几乎凤毛麟角。或许:我们在与其告别之时,还能“临去秋波那一转”,有点惆怅,有点不舍?

日渐式微的京剧最近出现了些许转机,位于北京西城的梅兰芳大剧院落成,蔚为壮观的国家大剧院更令万众瞩目,想来现代化的剧院自会吸引戏迷离开电视,走向剧场。只是如今能把艺术完美呈现于舞台的演员愈发稀少,随着大师级的演员相继故去,人与艺俱成故事,遂成广陵绝响。

有意思且耐人寻味的是,京剧题材的钱币、邮票、磁卡,一直以来却颇受集藏者和投资者的喜好。尤其是以梅兰芳舞台艺术为题材的邮、币、卡,可谓长盛不衰,市场价格坚挺,屡屡飘红。我自儿时即喜欢花花绿绿的邮票,简陋的邮册中也曾收有1962年发行的第一套8枚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不过是费劲收集的信销票,品相不佳,但每每观赏,都感到赏心悦目。“文革”后,邮政部门发行的各种京剧邮票,也都陆续收入我的邮册中。有一件事,令我至今引以为憾,从《集邮》杂志辞职下海的邮商王哈哈(原聚雅斋老板王力军)八十年代曾以2000元一枚的低价出让“贵妃醉酒”小型张给我(该票发行量只有2万枚,因设计印制十分精美被评为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惜乎当年囊中羞涩,一犹豫便“过了这村没这店”了。如今,这枚小型张已一路飙升至数万元了。

2004年,正值梅兰芳先生诞生110周年,我到江苏泰州开会,获赠梅兰芳舞台艺术精选影碟和梅兰芳个性化邮票、邮折,并到当地梅兰芳纪念馆参观,睹物思人,不胜感慨。藏品于个体的人,只有临时典守,哪里有长存永驻?但大师的风采却是高山仰止、万古流芳。

说到中国京剧艺术1/2盎司彩色金币系列,我以为它的审美价值在重金属纪念币中是首屈一指的。四枚币,即《贵妃醉酒》、《梁红玉》、《群英会》、《闹天宫》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次第发行,甫一亮相,都让人眼前一亮,细细观赏,则又赞叹不已。美学家刘纲纪说过“一个真正能欣赏京剧的人,必定是个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在我看来,这当然是从至高层面而言的,但就大众层面讲,面对京剧艺术彩色金币,是不难感受到精美绝伦的。

京剧艺术彩色金币,美在题材本身,藉方寸之地,展国粹风采,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美在图案设计,《贵妃醉酒》币面上方为梅兰芳小型塑像,而主图为杨贵妃拂袖上扬的卧云舞姿、惟妙惟肖的“醉酒”神态,可谓匠心独运,形神兼备,而其余三枚币中击鼓抗金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和群英之首周瑜的勃发英姿及大闹天宫的猴王顽皮之态都得以充分展现;美在材质与色彩,贵金属中金质彩币,灿灿金色与艳丽彩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当然也美在铸币工艺和新技术运用上,“术业有专攻”,其精妙、考究之处还是留待专家娓娓道来吧。

京剧艺术彩色金币,均以古典文本为原型,选择剧情的经典一瞬,经由遐迩闻名的艺术家饰演的角色造型凸现于币上,堪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很有感染力。赏之,总觉得美感如涓涓流水,绵延不绝,给人以视觉的极大满足。

应当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京剧艺术彩色金币,是独具慧眼的选择。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收藏者艺术鉴赏能力善莫大焉。特别是其中的1/2盎司彩金币魅力四射,是精华中之精华。从“最受观众喜爱的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评选情况看,它在收藏者心目中占有何等位置尽可窥见一斑。

1/2盎司京剧艺术彩色金币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境外生产厂家的名分、发行量之少及面额之不同。贵妃醉酒、梁红玉、群英会、闹天宫四枚币均为瑞士厂家铸造,而前两枚币的面额均为50元,后两枚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对金币面额的调整,则以200元的新面额登场。它的发行量仅为区区8000枚。

综上所述,1/2盎司京剧艺术彩色金币的弥足珍贵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它能在市场独领风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想当年,《贵妃醉酒》彩金币横空出世时,即成为市场热点,至2001年初市场起伏不定的态势下,它的价格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突破6000元,而到春夏交接时,则飙升至9000元,成为钱币收藏和投资领域的一个夺目的闪光点。它的龙头效应其后更愈发显现,一直保持强势。事实证明,它在彩币行情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感召力。这一板块中的《梁红玉》、《群英会》、《闹天宫》亦成为泉友们收藏、投资的首选品种,因为价值在那里明摆着,明眼人毋须多说,自会决断。时至今日,《贵妃醉酒》一马当先,市价已达2.65万,其余三枚市价也在万元左右。毫无疑问,强中恒强的这一版块,将不断向上拓展空间,走出一波又一波扬升行情。

令人赞赏和欣慰的是,1/2盎司京剧艺术彩金币的主力币商以其智慧、气魄和责任心,以其新思路和大手笔,着力推动这一版块,积极倡导多赢和理性投资理念,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使参与者有理由对可观的市场前景抱有信心。

贵金属纪念币已从早年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今天的广为大众所知晓,历史正旁若无人般地在前进。收藏投资群体正在不断壮大,对金银纪念币集藏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深化。可以预见的是,1/2盎司京剧艺术彩金币将与其他有活力的板块,共同引领着金银纪念币市场以铿锵的步伐向前迈进。这也必将促进我国金银纪念币的项目策划和设计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为广大钱币收藏者、投资者提供更加赏心悦目的精品。

想来,人同此心,让我们在又一个辞旧迎新之际,怀着美好的愿望热诚地期待着。

写于2007年岁末。



--  作者:知止有得
--  发布时间:2010/3/30 19:24:00
--  
真是好东东,就是没银子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