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雪峰
-- 发布时间:2006/12/30 20:12:00
-- 试析龙凤呈祥错版币(孙景龙)1.2.3
试析龙凤呈祥错版币(孙景龙)
连载一: 【引言】 去冬今春,不断发自南京的考古消息震惊了考古及史学届——位于江宁区上坊镇正在发掘的六朝古墓与孙权有关!因大墓曾多次被盗,一时无法判明墓主。专家依据大墓的风水位置、制形规模和出土文物,推测了墓主的几种可能性:吴国实际奠基人之一的孙策?古人安葬讲究风水和魂归故里,此墓未以方山为“照”而偏向东南,看似奇怪的朝向恰是孙氏故乡富阳。竭力助子建功立业的吴国太?因为墓中发现了有吉祥和孝顺象征意义的石羊灯座。或是东吴皇室成员、战功盖世的大将?扑朔迷离的墓主,可能长时间内困惑着我们。 炎热的夏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来到古墓发掘现场。警戒线外,抚摸着不慎被挖坏的一千多年前老祖宗们亲手制作的精美墓砖而思绪万千:三十年前还是小学生的我,在看三国连环画时就对那些传奇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般的印象,而故事里的人和事又似乎很遥远。登上高处远远望去,那宏伟的大墓对我的视野有着强烈的冲憾力——在没有高科技的古代,先人们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发挥聪明智慧,创造了令人叹止的奇迹。夜晚,我在舒适无比的空调书房查阅三国史料时,联想到发掘现场所见和“零距离”接触,瞬间,小时候留在心中的神话不再那么遥远和神秘了。 今天,当我面对中国货币发行机构(下文简称“发行机构”)与世界一流的造币企业瑞士休格纳造币厂(简称“瑞方”)携手共创奇迹般的中国京剧艺术(第二组)龙凤呈祥5盎司错版彩银币(简称“龙凤呈祥错币”)而感慨万千:三国鼎立,乃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一段奇特历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风流倜傥,虽有吴贯中润色笔墨,但英雄本色世人认可、精彩传奇;戏剧龙凤呈祥,情节错综复杂,演绎人间美好佳话,家喻户晓、源远流长。千年之后,在光与电的现代“舞台”上,仿佛天意般的龙凤呈祥错币面世了——今人演出了同样精彩和奇特的一幕,令人称奇叫绝,值得细析深究。
美仑美唤的龙凤呈祥错币 对于龙凤呈祥错币,国内社会舆论十分关注,曾纷纷刊发各类人士的行情研判信息,而探讨论证的文章几乎空白。奇怪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及所属媒体始终保持沉默,也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评论,更没有辟谣、澄清之类的举动。为此,我保留了自2001年7月底至2006年8月的有关龙凤呈祥错币的各类原始资料。 从钱币学观点分析,该币可定性为主观设计和制作存在错误,系名副其实的“一币两版”钱币,与人为渲染的非主观印制过程中形成的残次币(残次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龙凤呈祥错币是我国现代钱币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现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有关龙凤呈祥错币的奇特之处和我把玩、研究的新发现,将另文介绍)。 翻开第一手资料,能看出当时少数人存在恶炒之嫌,不负责任地炒作一般化的金银币,的确误导了不少人,这是题外话不再赘述。不过,他们对包括龙凤呈祥错币在内的研究以及炒作前的背景调查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为今天和往后解开龙凤呈祥错币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于龙凤呈祥错币的面市情况,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大致轮廓是: 2001年7月下旬,由瑞方造好龙凤呈祥彩银币后,首发中国金币总公司(简称“金总”)在港某机构2000枚,该机构库存1000枚,另1000枚发给上海卢工邮市的经销商。零售价每枚1400元上下,鉴定证书号段是002001-003000。该币虽画面艳丽、做工精湛,但因天气酷热、正当币市歇夏之时,没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当苏州钱币爱好者王先生购得后,陆续发现币面存在两处错误,错误一:将币面主题文字“剧”字中的“古”少刻了一“ㄧ”;错误二:将年号“2000”刻成“2001”。王先生即于7月30日上午致电北京。发行机构立即秘密回收了300枚左右。无法回收的错币并不是散落状态,大部分囤积在大户手上。由于发行机构没有透露回收消息,国内舆论广泛认为存世量600-700枚,圈内人士也称之为“特版龙凤呈祥”(未完待续)。
连载二: 龙凤呈祥错币具有以下特征:鉴定证书正面印有英文“The Colored Silver Coin of Peking Opera 2000”和序号“2000-J-22”,显示年号是“2000”,与央行2000年7月14日在《金融时报》上发布的《发行公告》相吻合,证书却没有写明由何家造币厂铸造,与公告上“由瑞士PAMP造币厂铸造”有出入。背面印有“中国金币总公司制”8个字。外包装盒背面印有千古传奇的“龙凤呈祥”佳话:孙权因刘备占据荆州,屡讨不还,与周瑜设美人计,假称以孙权的美貌妹妹孙尚香许婚刘备,诓刘过江留质,以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刘借周瑜岳父乔玄之口,说服孙权之母吴国太。吴氏果真在甘露寺相亲,选中刘备为婿,弄假成真。 龙凤呈祥错币,币体莹润可爱,外形美观大方,画面五彩缤纷,再现了京剧国粹的内涵,蕴藏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其背景是刘备与孙尚香成亲过程,自左向右依次是孙权、刘备、吴国太、孙尚香、乔国老,人物个个栩栩如生,长方形画面犹如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有文章这样描写到: 刘备头戴九龙冠,留苍三胡,身穿大红蟒袍,扮演着老生行当;孙尚香梳大头,头戴凤冠,披云肩,身穿女红蟒袍,扮演正旦行当;吴国太头戴老旦冠,身穿黄蟒袍并配绿裙,扮演老旦行当;孙权头草王盔,留紫满胡,身穿紫蟒袍,扮演净行行当;乔国老头戴香色相纱,留白三胡,身穿香色蟒袍,扮演老生行当。画面巧妙地将孙权、乔国老排在左右,孙权血气方刚握宝剑,乔国老精神抖擞持宝扇,在吴国太旋以两国要以和为贵的前提下,烘托出刘备与孙尚香的“龙凤呈祥”。 “大意失荆州” ,中瑞两国酿出新神话 2000年7月14日,《金融时报》刊登了央行将发行中国京剧艺术(第二组)彩色金银币的《公告》。从公告发布之日到2001年7月20日前,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发行机构干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这里面又发生了什么变故?更无人知晓。 我没有亲历战争,但看过许多相关影片:在描写每场大战、恶战前,战场的气氛平静得往往让人窒息。5盎司龙凤呈祥彩银币整整“安静”了近一年,这个“难产”征兆,难道是预示着发行机构正在酝酿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错吗? ——有着现代化管理水平及人才精英荟萃的中国和瑞士造币机构,可乘飞机迅速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可随时拨打移动电话、发EMAIL、网上交流,龙凤呈祥错币竟然奇迹般出现了! ——有着十分完整和成熟的造币制度和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以及法律约束作保障平台,又有中国和瑞士两国造币、发售机构的专业部门和技术人员层层把关,龙凤呈祥错币居然谜一般出生了! 事实面前,我们不能不说谜一般的龙凤呈祥错币有着神奇般的色彩。 差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解开这个谜?因发行机构至今没有公布其内幕,我只能按常理斗胆剖析如下: 1999年底、2000年初,在央行完成制定“2000年中国金银币发行计划”之后,或是2000年7月前,我方把事先设计好的第二组京剧艺术6款金银彩币(1款0.5盎司金币、1款5盎司银币、4款1盎司银币)的设计图稿交给瑞方。6款彩币并非象饭菜一样同时“上桌”的。其中,0.5盎司金币于2000年10月底、11月初在广州国际钱币博览会期间面市,之后4款1盎司银币的上市也算正常,唯有5盎司银币“千呼万唤始不出来”。其原因要么是我方没有向瑞方下达铸造的通知或指令,要么是应由我方付给瑞方的资金没有到位等等,瑞方也就停下来了。因为凭借瑞方的造币专业实力,仅单一的5盎司银币的铸造任务显然是难不倒瑞方的,更无需花费近一年的时间,这点是能经得住推敲的。但也不能排除是瑞方因企业股权变更、改制或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赶铸产品所延误。时间到了2001年,或许是铸造的条件和时间具备了,瑞方开始铸造。那么错币的设计、雕刻责任人到底是谁?为我方人员还是瑞方人员(未完待续)? 连载三: 首先,有一个疑问,就是到了2001年开铸前的币样设计,究竟是我方还是瑞方所为?在我国官方2006年1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上,正版龙凤呈祥彩银币(统一编号:2000-0702-Ag-5zo)的设计人是李继峰、雕刻是岳俊峰,我判断“双峰”只是后补的正版龙凤呈祥彩银币设计、雕刻责任人,并不是先前错币的设计、雕刻责任人。 依此推测,设计、雕刻责任人由原来的我方变成了瑞方。因为耽误和拖延的时间太长了,瑞方仍然以一年前我方提供的图稿(2000年7月14日《金融时报》刊登的图稿)为大样,重新设计并铸造。 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归咎于我方和瑞方共同犯了一个低级而致命的错误:没有审核样币或成品,沟通不畅的中瑞两国真可谓“大意失荆州”! 判定责任,六成在瑞方、四成在我方,为何这么说呢? 一、瑞方最起码应把铸造前确定的图稿或样币反馈给我方吧。当我方接到后,不可能草率了事的。如果我方马马虎虎应付,那就是我方工作人员严重失职,甚至违反人民币的有关法规。二、瑞方是被动接受委托方即替我方铸造,我方是主动向接受加工方提供产品的具体要求。瑞方若更改内容,理应请示或告知我方,这才是按照合同履行约定,才符合逻辑。要么我方没与瑞方签合同?这个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包括“瑞士F”在内的三家世界著名的造币厂是私营企业,是很注重合约制度的。三、我方没有监督好瑞方的铸造工作,起码说没有及时与瑞方保持联系,或没派员到场监督。尤其是成品到港没作最后的查验便随意发货了。或是在我们的工作流程中,压根就没有这道程序,这是今后应吸取的深刻教训。 还有,从错币年号“2001”分析,错因在瑞方的可能性较大。因为2000年7月央行公告发布后,谜一般的缘故将本应及时面市的这款5盎司银币硬是拖到了第二年。看来,瑞方在接到我方的铸造指令时,时间已到2001年了,瑞方或许忽略了2000年7月中国媒体的公告了。正如许许多多媒体所说的那样“对于时间概念十分严谨的西方人来讲,2001年就是现实”,因此将年号 “2000”理直气壮地改成了“2001”是可理解的。 不过还是有许多谜点:1、假如真是瑞方人员设计和雕刻的,在完成后也没有校对吗?难道《汉语字典》在瑞士没有吗? 2、瑞方不与我方及时沟通而擅自更改合约内容的做法又不像西方人士的一贯风格和做法。3、鉴定证书上印的年号是“2000”年,币面却是“2001”年,瑞方在包装时难道看不出矛盾吗?除非最后的包装作业地点不在瑞士而在香港,就能解释鉴定证书背面“中国金币总公司制”的真正含义了。 此外,不得不谈谈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金银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委会”)的职责和任务。 2000年8月官方发布一条重要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现代金银纪念币要‘出精品’的指示,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界对中国金银纪念币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我国金银纪念币的设计雕刻和生产工艺水平,使中国金银纪念币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金币总公司于2000年年初邀请造币界、美术界的8位专家组成了评委会。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评委会在金银纪念币设计图稿的艺术质量、创作水平以及样币的艺术效果、工艺技术质量的评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金银纪念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评委会“依据人民币管理条例、人民币纪念币立项、设计、生产、发行暂行规定,认真贯彻政策,提高我国金银币的图稿设计水平、创作水平及样币的艺术效果、工艺技术质量”。在《中国金币》第2辑首页,又刊登了央行史纪良副行长在“评委会成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严格评审样币,确保生产精品》。史副行长说:“……第二,有了好的主题、好的设计,要生产出好的产品。生产样币要按照设计思路,与设计图稿相吻合,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体现主题。因此,这个关口很重要(未完待续)。
连载四: “希望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深圳国宝金币制造厂三个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新的工艺,提高我们的制造水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包括原料的采用、设备的使用管理等等,一定要通过设计、制造这两个环节,使我们中国的金银纪念币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请注意,史副行长特别指明的是国内“三个厂”,而没说到与国外造币厂接触的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是不是就意味着凡是委托国外造币厂铸造的彩色金银币的把关之责与评委会无关呢? 单从央行高层的这段讲话看,由瑞方铸造的龙凤呈祥错币似乎与国内三家造币厂不相干,但由央行行长签发的鉴定证书却明明白白证明它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从这个严肃意义上讲,金总和评委会理应担起把关责任。经了解,金总是央行“直属的专业公司,履行央行贵金属货币发行和国家贵金属储备职能”,深圳厂隶属金总,上海和沈阳两厂隶属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简称“印制总公司”),金总和印制总公司分别隶属央行,评审会隶属金总。问题是,评委会也是咱们中国的,难道它就管不到委托国外铸造的法定货币吗?否则,评委会形同虚设。乍一看,我们的体制挺科学的,制度挺健全的。我寻思,龙凤呈祥错币的错因是不是还与我国当前货币印制和发行机制所存在缺陷、机构之间关系微妙等问题有关呢? 那么,造成龙凤呈祥彩银币出错的责任应由谁承担? 当时的相关资料显示,时任央行行长是戴相龙,分管货币发行的副行长是史纪良。在龙凤呈祥错币鉴定证书上签字的是戴相龙,总责任人应是行长,副行长是分管领导,系第二责任人,这只是面上的东西,而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行长和副行长的责任吗?其实,整个具体工作是谁操办的,差错发生在什么环节上,业内人士心知肚明。
发行机构对龙凤呈祥错币的态度 在钱币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错版” 、“特版”龙凤呈祥彩银币问题,究竟是无中生有、刻意编造的谎言,还是实际存在的事实?通过近5年的观察,对于“错版”、“特版”这个词,发行机构的报刊和网站显得十分敏感和谨慎。比如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的中国金币网和《中国金币》杂志,从来就没正面提及龙凤呈祥错币的相关事宜。 要想弄清龙凤呈祥错币“身世”问题,发行机构的态度最为重要!而至今发行机构给我总的印象:态度怪异、“装聋作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给人们的普遍感觉:没这回事。 由于错币影响大,国内各钱币媒体的宣传呈现铺天盖地之势。通常,越是回避敏感问题,隐藏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知道,所有集藏爱好者和经销商都喜欢猎奇,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乐趣,后者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润。对于社会的强烈反应,发行机构不可能身置世外而不知。最高管理层不外乎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公开辟谣,谁出面?金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是金总几乎承担了央行发售贵金属纪念币的全套活儿。金总可称该币是人为制作的假币,上来就一棒子打死;二是干脆承认是错币;三是保持沉默,拖下去。结果,管理层选择的是最后一条。承认,毕竟有失脸面,会对发行机构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工作人员难免存有恐慌和不安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 既然管理层的态度是沉默,就必然要在自己的媒体“封杀”消息,可能还在内部传达了类似纪律规定什么的。从发行机构及其媒体至今的种种表现看确实如此,实据有:①已出版的贵金属纪念币图录和宣传材料中,均没有收入该币,而非官方出版物已收录;②没有一次正面、完整、专题、全面地介绍有关该币的文章;③在近几年举办的钱币博览会的拍卖会上,从没见到该币的身影,而社会上已有拍卖公司公开拍卖该币;④对钱币爱好者的咨询都是无可奉告;⑤分布在各地的金总特约经销点从没销售过,而该币只能在民间市场交易(未完待续)。
连载五: 由于发行机构一开始并没有动用包括法律等手段将该币全盘否定,而是采取了中性的模糊策略,此态度给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该币是真实、合法的。例如2002年11月3日,由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天子脚下” 举办的“2002秋季邮币拍卖会”上,龙凤呈祥错币(标的编号:1430)以人民币53900元成交。握有“上方宝剑”的发行机构,却未发表声明,更未出面干预,这种沉默之举完全可解读为半公开承认。此外,不知是官方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政策允许适度放宽,在中国金币网上仍有“漏网之鱼”,即错币的字眼偶而出现,例如当输入“错版龙凤呈祥”后查询,还是能查到若干条有关龙凤呈祥“错版币”或“特版币”的相关文章,但不是专题性的,只是稍微带上那么一、两句。平心而论,发行机构封锁消息总体上是成功的,几乎达到了滴水不漏的境地,或已达到了最高管理层事前所希望的结局,即不管社会媒体怎么评论,只要不表态,就能平安无事。 在官方网站和媒体刻意回避这一敏感问题的情形下,我们无法知道该币的更多权威资料。不过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资讯及市场的反应,还是能悟出一些端倪的: 2000年7月14日《金融时报》第一版刊登央行发行公告,币样图片刊登在该报的第二版,公告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0年7月18日发行”、“由瑞士PAMP造币厂铸造”,但7月18日并没有该币面市的讯息。我看不清第二版上刊登的钱币图片主题文字是否存在瑕疵,但能看出年号是“2000”。瑞方把“2000”改为“2001”虽然蹊跷,侧面反映了瑞方可能还真的不知道7月14日公布的钱币图片。接下来,该币就杳无音信了。直到2001年7月30日《信息早报》发表消息,透露龙凤呈祥彩银币即将面市,期货价每枚1400元上下。7月31日《大江南收藏》发表《周郎妙计,刘备招亲》一文,算是对龙凤呈祥彩银币赏析较早的文章了。“东窗事发”后,发行机构竭尽全力补发正版龙凤呈祥彩银币,以最快的速度弥补重大过失。2001年11月20日《大江南收藏》刊文,称首批正版龙凤呈祥彩银币到沪时间是11月8日,零售价1500元。至此,终于形成当代世界上罕见的“一币两版”现象。 虽不知首批正版龙凤呈祥彩银币面市的具体数量,但可看出,对于我们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的行政机构来说,其办事速度和效果是非常迅速和卓有成效的:从2001年7月底发现错误、再到11月上旬正版面市仅仅3个月。应该说是发行机构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的结果。如果说社会上所传言 “秘密回收”是真的,那么,发行机构最起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1、迅速查明过错原因、摸清市场状况,研究能否挽救的可能性并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2、根据驻港机构已发数量,筹措回购资金;3、整个“恶补”工作应是统筹并行的,甚至成立了工作组或指挥部之类的临时机构。4、派出得力且可靠的专员,设定了回收价的上限,甚至授权派出的专员灵活掌握回购价,或与指挥部保持联系,随时确定回收价格。 高层的“底牌”可能是:好在香港分支机构只向上海发了1000枚,不同于1988年第15届冬奥会5元错版银币面向国外且大部分已发,想要挽救已无回天之力。倘若龙凤呈祥错币回购行动失败,问题也不大,不过区区千枚而已(未完待续)。
连载六: 面对难题,发行机构将何去何从? 发行机构会不会承认龙凤呈祥错币?会不会公布错因?这乃是广大金银币爱好者共同是关心的话题,也是中外钱币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和今后,发行机构会作出怎样的抉择?在此不妨简析如下: 2005年8月,我在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编辑出版座谈会”前,就有许多币友托我进谏发行机构将龙凤呈祥错币正式编入《图录》。与会的一些知名人士,亦有类似提议。 那么究竟要不要将龙凤呈祥错币收入国家货币图录里呢?回答是肯定的!发行机构理应从长计议,承认龙凤呈祥彩银币“一币两版”共存的事实。试想,如果不承认龙凤呈祥错币的存在事实,今后若出现不法分子制假谋取暴利等现象,央行如何应对?怎么打假?司法机关打击犯罪分子的依据又是什么? ——从法律角度看,承认错币的事实并不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和纪念币相关规定以及保密法规,况且已有先例(因疏忽,将1988年第15届冬奥会纪念银币主题文字刻成“第16届”,发行机构已公开承认,但没回收错版币,也没重铸正版币)。 ——从宏观高度看,公开承认错币是有希望的,但要取决于国内政策及相关机制的大环境,包括发行机构管理层思想解放的程度。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胸怀大襟,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都能承认这场运动是错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龙凤呈祥错币这个小问题不可能永远困扰着世人,因为事实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从微观层面看,公开承认错币是有可能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任的发行机构高管逐渐退休、卸任、离职、调动等,这个秘密自然随之解密,据说就连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绝密报告还有解密时限呢,何况是一枚纪念币而已,我们深信暂时隐瞒的东西禁不住时的空考验是完全可能的。 俗话说得好“是人就有错,工作必有过”。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再错。有错不承认,是对社会公众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也说明我们发行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切实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发行机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专题评述)。因此,发行机构应正视现实,汲取教训,未雨绸缪。如今,一个稳定、理性、成熟的中国钱币市场及其参与者肯定会谅解和包容发行机构的。不过,就目前发行机构之举,反而会激起钱币爱好者、投资人、经营者、研究者的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如同考古学家坚持不懈试图揭开南京上坊东吴墓主之谜一样。今后,民间也许会自发成立“龙凤呈祥错币研究会”,交流信息,公开自己珍藏的错币鉴定证书号码,考证存世量和发行机构的回收量等。 或许发行机构永远不承认,那就更增添了龙凤呈祥错币的社会关注力,人们的好奇心理将变得更加强烈和执著,使龙凤呈祥错币神话加速升级,在中国钱币史上,尤其在世界钱币史上将隆重记上一笔!
资料出处: 大江南收藏报、信息早报、金陵晚报、中国金币杂志、上海天力集邮文化传播公司、南京年鉴、中国历代帝王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中国金币网、中国金币收藏网、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印钞造币网
《同样是谜,共演精彩传奇—— 试析中国京剧艺术(第二组)龙凤呈祥错版彩银币》的连载时间及刊物: 连载一:2006年9月20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连载二:2006年9月27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连载三:2006年10月4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连载四:2006年10月11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连载五:2006年10月18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连载六:2006年10月25日大江南收藏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