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焦点新闻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69)
----  钟汝民 谁是03小版另一匹黑马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69&id=74438)

--  作者:田在心
--  发布时间:2007/8/17 21:37:00
--  钟汝民 谁是03小版另一匹黑马

“聊斋三”小版

一、题材与发行量。题材和发行量是邮票的生命。
聊斋三小版的题材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发行量为45万版。集邮爱好者和邮商都知道,中国邮票中最受人欢迎的是生肖、中国名人字画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1981年开始,迄今我国共发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题材的邮票16套74枚,它们是1981年发行T69《红楼梦》小票12枚,小型张1枚;1983年发行T82《西厢记》小票4枚,小型张1枚;1984年发行T99《牡丹亭》小票4枚,小型张1枚;1987年至1997年发行《水浒传》5套,共计小票20枚,小型张3枚;1988年至1998年发行《三国演义》5套,共计小票20枚,小型张3枚;2001年至2003年发行《聊斋志异》3套,共计小票14枚,小型张2枚,小版张一套3版。另外我国于1958年发行的《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中4分的《蝴蝶梦》和20分的《望江亭》也属于此题材。在已发行的邮票中,小票发行量最少的是《西厢记》80分的“长亭”,发行量293.51万枚。小型张发行量最少的是《红楼梦--双玉读曲》,发行量81。85万枚。小版张是《聊斋志异》第三组小版,发行量45万套。由此可见,“聊斋三”小版,不仅是发行量最少的品种(大版只是积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瓶颈,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小版张。

二、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邮票升值的营养成份。
只有养份充足,才能茁状成长。《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系列邮票因为受到邮人的喜爱,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正因为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邮人的喜爱,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力越大,越会引起邮人的关注。

三、社会需求和沉淀。 社会需求和沉淀是推动邮票价格不断高升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的集邮群体中,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求全不注重质量。追求增值保值的人多,把玩邮票,享受集邮乐趣的人少。随着这几年邮市的低迷,集邮队伍大大萎缩。可另一方面,专题集邮的队伍支十分稳定,并在逐步壮大。可以说“聊斋三”小版不但是求全型和投资型所要购买的,更是专题集邮者收藏的对象。而专题集邮者购买后,基本上都沉淀了,不会再返回邮市。另外,由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影响,中国古典名著题材的邮票,不但受到国内人士的喜爱,也受到全球华人集邮爱好者和港澳台及东亚、东南来国家集邮爱好者的喜欢。可以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聊斋三小版是03小版中被沉淀的最多的一个品种,也是社会需求最大一个品种。同时由于发行后一直打折,破版较多,也是一种消耗性沉淀。另外它也是各级公司制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系列邮票高档邮品必选之物,随着今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系列邮票不断发行,它的社会需求量也会不断攀升。

四、版式与面值。 面值决定了邮票的使用范围和消耗程度。
大家都知道,邮票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收藏价值,一个是使用价值。聊斋三共有六枚邮票组成,面值分别为10分、30分、60分、80分、150分和200分,平均每枚0.88元,接近0.8元的平均票面值。它不但面值安排的十分丰富,而且出现了二枚这几年比较罕见的超低的面值。如果只就这套邮票而言,就按1-2两枚搭配,就会有10分、30分、4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110分、140分、150分、160分、180分、200分、210分、230分、260分、280分、350分等近20种面值,使用范围十分广阔。而且在寄包裹时可以当零头使用,消耗起来不但数量大而且十分方便(现在聊斋三小版市价已经超过了面值,这点已经不重要了,但为了完整性,仍加以保留)。再说版式,聊斋三小版有三个版,正因为这一点,长期不被邮票炒家们看好,面市以来长期打折,才为成为黑马打下了基础。如果发行之日起就高开高走,也只能算做“白马”了。多版式不被炒家们看好的主要原因是数量多,点起数来麻烦。单版式适合短期炒做,而多版式更适合长线拥有。因为大套票历来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就象“奔马”、“齐白石”和“脸谱”一样,发行之后受人冷落,几年之后脱颖而出。

五、炒作。 邮票炒作是邮票升值和邮市升温的添加剂。
如果说炒作题材,“聊斋三”小版太多了,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少的品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唯一的一个小版;03小版中唯一的一个三版式小版;单版面值最低的一个品种(其中第一版面值只有1.60元)等等。如果炒家想炒,随便抓一个就是一个热点。


作者:钟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