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在心
-- 发布时间:2006/6/29 8:18:00
-- 银币鉴赏之六“中国民俗——元宵节”
月影疑流水 春风含夜梅
元宵节由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称月圆之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盛大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风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而言,汉代才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才落灯,前后整整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了。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节期虽然减为5天,但赏灯活动规模更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就节俗活动而言,有观灯(打灯谜)、吃元宵等,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内容,使节日氛围更浓,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现已失传的民间活动,如祭门、逐鼠、走百病、送花灯、迎紫姑等。
观灯:观灯赏灯是元宵节的一大习俗。(明)唐寅(唐伯虎) 在《元 宵》一诗中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可见,在元宵节中“灯”是必不可少的。 那精巧、多彩的灯笼,把市井映衬的如同仙境——“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令人流连忘返。(宋)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足见当时元宵灯会之盛况。 一般灯笼上还带有灯谜,任由观灯者去猜,猜到了还有奖,既启迪智慧又增添情趣,广受欢迎。
吃元宵:这是元宵节的又一大习俗。“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吃法随意,可蒸可炸可氽,取团圆美满之意。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真可谓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
闹元宵:元宵节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是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它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大耍“百戏”、同贺团圆,形成春节后的娱乐高潮。浓厚的中华民俗情结可见一斑。
为顺应民意,满足人们对民俗系列币的收藏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2月22日发行了一套中国民俗——元宵节彩色金银纪念币。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 该套金银纪念币图案相同。正面图案均为国徽与中国民间剪纸造型,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均为儿童闹花灯图与中国传统建筑,并刊“元宵节”中文字样及面额。与前三组民俗系列本色币(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不同的是元宵节第一次以彩色金银纪念币的形式发行。
《元宵节》彩色金银纪念币色彩绚丽,制作精美,并实现了两个首次:正面图案为象征喜庆的双龙戏珠式中国民间剪纸造型,首次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东方艺术剪纸这一国粹搬上了金银纪念币;背面的设计图案首次采用了活泼可爱的“福娃”形象,与其后的奥运吉祥物图案不谋而合。
只见币面上一个白白胖胖的福娃,头戴虎头帽、身着民族袄、佩个小肚兜、脚瞪绣花鞋,一双带着铃铛镯子的小手高举花灯,喜笑颜开,兴高采烈,即蹦即跳、即笑即舞,喜气洋洋大闹元宵。其形象之生动、情态之逼真,观之犹如身临其境,极富艺术感染力。正如元好问在《京都元夕》中所述:“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再看那花灯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叠加在一轮满月上,表现出元宵灯会“灯与月相映、月与灯同辉”的绝妙意境;配以“雕栏玉砌”,直疑为“广寒”落凡间!
整枚币设计精妙,既有前瞻性,有又大众性,更具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元宵节》彩色金银纪念币在4枚民俗系列币中独树一帜,独具一格,独为一品,缺一不可。它象征着华夏同庆、欢乐祥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浓浓的民俗风情,是值得收藏的精品,是馈赠亲友的珍品,一旦拥有,夕夕观灯赏月!
中国金币收藏网专稿 作者: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