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金蛇银马 (http://zgjb.com/11/index.asp) -- 大规格金银币 (http://zgjb.com/11/list.asp?boardid=85) ---- 乱花渐欲迷人眼 (http://zgjb.com/11/dispbbs.asp?boardid=85&id=58829) |
-- 作者:田在心 -- 发布时间:2007/2/13 8:32:00 -- 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渐欲迷人眼 ——造币机构奥运衍生品泛滥对北京奥运币的冲击评述 作者:金伟国 2006年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贵金属纪念币(第一组),其中1/3盎司金质纪念币(2枚一组)发行量6万枚,1盎司银质纪念币(4枚一组)发行量16万枚(以下简称奥运币)。这组奥运币设计精美、铸造工艺先进、发行量尚可,刚一面市就在收藏市场成为宠儿,短短一个月就从8300元/套的零售指导价上涨至12000元/套左右,这体现了广大钱币爱好者对北京奥运会的热爱和期待。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奥运币欲振乏力,不仅价格无法形成向上突破,反而市场影响力日渐式微,恐成“鸡肋品种”。若真如是,不仅是发行机构不愿看到,笔者也会觉得非常痛心,万众瞩目的奥运币立于尴尬之地,原因何在? 是市场价格因素吗?笔者认为目前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28届雅典奥运会的贵金属纪念币同样是6金(每枚1/3盎司)12银(每枚1盎司),发售价折合人民币35000元,那么北京奥运币(第一组)理论上有其上升空间的。 是发售渠道因素吗?自从金币总公司实行“阳光工程”后,奥运币通过89家全国各地(含香港)的经销商进行销售,基本规避了集中货源打压市场价格的可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运币不再耀眼?笔者认为:层出不穷的奥运衍生品争夺了奥运币宝贵的市场资源。这既有“注意力经济”的因素,也有实实在在的资金分流。如同夏夜满天的繁星,即使某一颗恒星再耀眼,也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了。 笔者整理了造币机构发行的奥运衍生品目录(见附表),洋洋大观、叹为观止。奥运币的衍生品也是奥运收藏的一个类别,所以同样需要保持“稀缺性”原则。从目录看,至2005年上半年造币机构还是有所节制的,但是自2005年下半年到现在,可以用“狂轰滥炸”这个词汇形容。请注意:奥运会要2008年才开幕呢!不知道接下来的两年还会发行什么?章、条、针、砖、盘,金、银、铜、双金属、本色、彩色,我边录入数据,边感慨------这恐怕是奥运收藏史上的奇迹了!令人苦笑的是最新发行的奥运金银砖居然无论如何都查不到发行数量,也许发行方自己心里也没底了----能捞多少算多少吧! 奥运是全民所爱,但是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呢?! 当衍生品泛滥成灾被民众唾弃时,奥运币自然也成了收藏者回避的对象,没有了收藏者的关注,奥运币的发行会成功吗?这不是“盛世危言”,对于奥运币谁也输不起。 贵金属制作成币或者衍生品,类似于创意产业,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材质本身,收藏者更多追求的是附着的文化或者创意。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考夫斯(Richard Caves)认为,“创意产业之所以有别于大量制造的传统与高科技产业,在于守门机制(gate keeping)”。由于创意产业具有“无穷变化”(infinite variety)、“独一无二”(differentiated),与“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等特征,以至于产业发展的重点并非在于改良产品功能或大量重复制造,而在于守门人以某种价值、品味、参酌时代趋势,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的产品。 对于奥运币和衍生品已经现实地构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价值链(value chain)----造币机构、销售商、媒体、评论人士,他们共同构筑产业的价值,最终将产品卖给收藏者和消费机构。如前所述,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守门机制(gate keeping)。发行方是产业链的上流,从市场汲取最大分额的利润,有责任守好门。媒体和评论人士活跃在这个产业链,笔者读遍衍生品的宣传资料,无外乎“制作精美”、“技术含量高”、“收藏价值大”等等溢美之词。而为了产业的良性发展发出警醒之言也是“守门”之责,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若滔滔的奥运衍生品冲毁了奥运收藏事业,那么一片荒芜之地,我们还玩什么? 笔者是忠实的集币爱好者,对钱币衍生品收藏也有涉足,然目前的奥运衍生品实在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作此小文,请各位同好指正!
序号 名 称、 规 格 发行量 发行单位 发行时间 1“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纪念”铜章 直径8厘米 1500枚 中国金币 申奥成功100天前 20 奥运会纪念金银砖 1000克金砖 无发行量资料 中国金币 2006年12月15日 制表:金伟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