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新闻中心钱币新闻 → 1600岁钱币收藏爱好者现身 古钱币魅力尽显


  共有275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1600岁钱币收藏爱好者现身 古钱币魅力尽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广州涨泉商行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133 积分:3748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0/3/14 22:19:00
1600岁钱币收藏爱好者现身 古钱币魅力尽显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5 10:00:00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安徽省天长市郑集镇,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位资深的钱币收藏爱好者,他要是活到现在的话得有1600多岁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大家一起来看看:



古墓出土的文物


在宿扬高速工地上,从这座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砖室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来看,这个砖室墓的主人在当时是一名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他的陪葬品当中有东王公西 王母铜镜、青釉壶、水晶珠等,这些陪葬品非常人所能拥有,而陪葬品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那几十枚年代跨度有五百年之遥的古钱币,这说明墓主人在当时可能是 一位很有品味的钱币收藏迷。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王志介绍,出土的铜钱有西汉初期的,一直到六朝,这一段时期的铜钱都有。


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纪春华说:“铜钱当中有五铢,五铢是东汉的,东汉偏晚,相隔大概有五百多年,这个人有可能是一个爱好者,自己作为一种私人收藏,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他在世的所好都带进了他的棺木里面。”


魅力独具的古钱币


1600年前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听起来十分古老,却也让人不禁要感叹古钱币的魅力。


小小古钱自有洞天,周官八政,货居其一,近者民生日用最大之用;远者古帝王开物成务之功,裕国利民之意也。展视钱币史,则古今兴亡宛然在目,英雄成败自有定论,唐虞楫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居棋,上下数千年历史,尽在这小小古钱中。


国家升平,收藏成风,学生和教授,士兵与将军,工人到厂长,拮据的农民与富商大户,均有古钱的收藏者。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从使用海贝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些朝代的钱币出土量特别大,像汉代的五珠钱,宋代的北宋钱,一次出土竞达十几 吨、几十吨。这么多古钱,国家博物馆不可能都存下,全部倒进化钢炉,也觉可惜,如果民间能收藏一部分,使我们的子孙将来能更容易见到和得到我们祖先使用过 的古钱币,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虽然古钱币的历史长,品种多,但可以分段收藏。有的人就只收藏秦汉“半量”钱,有的人只收藏“五铢钱”,有的人只收藏宋徽宗赵佶御书的“崇宁通宝”和“大观 通宝”, 还有的是为研究钱币文字而收藏,因为钱币的文字要么是皇帝的御书,要么是大书法家所写,像唐“开元通宝”就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写。


古钱币除了极少数价格昂贵外,绝大多数古钱的价格低廉,一根冰棍就能换一枚汉代“五铢钱”,少抽一包好烟能换一枚不错的古钱,再加上钱币自身的流通性,走进千家万户,不像玉器和青铜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仅为王侯将相垄断,因此,钱币容易普及。


古钱币类型丰富,千差万别,从春秋战国时的楚大布、蚁鼻钱、秦半两、汉五铢到多种形制的新莽货币;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常平五铢,到隋五铢;到唐、 宋、元、明、清时期的称宝货币;到民国的纸币和纪念币;以及银锭、银铤、元宝等货币形制,或多或少都有收藏。每一种类型的钱币背后都依托着相关的政治背景和人文关怀,都凝结着一个故事。


楚大布和蚁鼻钱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在农商手工业日益发展的经济体系下,产生了各种货币,形成了四个货币流通区域和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楚币体系。


楚币有贝币和布币两种;贝币的形制模仿天然海贝,有面文,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而布币呈长方形,体长腰瘦,双足似燕尾垂挂,首阔呈倒梯形,上端 有孔。旧时面文释为“殊布当忻”和“四布当忻”两种,是楚国晚期货币。其“殊布”与当时三晋地区通行的平肩方足布形制大致相似,只不过体形狭长、硕大,长 约10厘米,宽约3.7厘米,重33克左右。故又称“楚大布”。


楚大布属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脱胎于铲形的农具,蚁鼻钱脱胎于楚鲁地区的海贝。宿州博物馆现有楚大布8枚,蚁鼻钱18枚。几枚楚大布分别为两人捐献,值得一 提的是其中一人就捐献了7枚。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蕲县邱园子村邱寨自然庄在走访当地村民时,一位叫张继华的老妇人主 动从家里拿出7枚楚大布,据说是早些年在田里除草时发现的,已珍藏多年。这位老人是烈士遗属,没有索要任何报酬就捐了出来。

 

蚁鼻钱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又一种铜币,因脱胎于贝币,是青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态。因其有一种铭文的形状似一只蚂蚁歇息在鼻梁上,而叫蚁鼻钱。另有一种铭文酷似一张鬼脸,故而又叫鬼脸钱。宿州博物馆的馆藏蚁鼻钱,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用其它古钱币从肥西文物部门交换而来的。


编者按


上述各类千差万别的馆藏古钱币,不仅承载着货币流通的信息功能,在形制和文字上也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所形成的钱币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吸引钱币爱好者研究和探索的不竭动力。


如今,古钱币收藏仍在传承,却有些不尽人意。小编有一位朋友是古钱币爱好者,看完上文提到的案例之后,他向小编感叹道,如果现代还有土葬,等到他寿终,也想将自己的收藏带进墓里,做第二个“1600年前的钱币收藏爱好者”,等着后人来挖掘,等着后人来研究探讨,让古钱币文化流传后世。(未完待续,请查阅中国钱网)


编辑/林漫懿

 

本文版权归属中国钱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