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行的“凤凰古城”邮票打破了以往新邮发行当天不打折的记录,自从问世之日就沦为打折族。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新邮发行时只要邮政窗口有售,该邮票在市场上就打折,包括2008年的年票、2008年会员票“改革开放”双连张、今年的“己丑牛”等都沦为打折一族。这样的打折现象,近年来已是司空见惯。
中国的集邮爱好者在1997年时号称有2000万人,而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现在仅余百万。当然,百万人也能称得上“雄师”,只不过邮票从当初的“国家的名片”变为“由痴心者买单的企业名片”。中国集邮爱好者对中国邮票的热爱是执著的,表现为爱之最深、恨之最切。这就是中国邮票的现状。
邮票打折的原因
邮票,是预付的邮资凭证。然而,按面值销售邮票这样一个简单常识,却困扰了中国邮政管理层多年。邮票打折,既有损于国家名片的形象,使邮政服务效益“缩水”、国有资产流失,也影响集邮爱好者的收藏积极性,损害收藏者的利益,不利于集邮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邮票的打折历史可远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渗入各个领域,邮票的价值潜能日渐显现,人们从各种渠道得到紧俏的邮票时,往往会被搭售些一般的邮票。这些一般邮票被低价送入市场,形成了早期的打折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集邮产业的逐渐形成,邮政内部对邮票的结算折扣和年年递增的收入指标以及邮票发行、销售环节中的部分违规现象等等,导致了打折邮票形同洪水猛兽。多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分析邮票打折的各种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供求失衡。
对于管理层而言,邮票的发行量一直是敏感问题。美国有10%以上的人集邮,其纪念邮票的发行量一般都在千万枚以上,有的甚至上亿,但从未发生邮票打折现象;中国只有不足1%的人集邮,目前的邮票发行量每套不足千万,近年来几乎套套打折。两者的数据相比,引人思考。
回顾新中国邮票的发行历史,“文”、“编”邮票的发行量也都很大,一般在千万枚以上。其中,文10《毛主席最新指示》7500万套(3.75亿枚)、文12《毛主席去安源》5000万套(5000万枚)、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5000万套(2亿枚)、编1《智取威虎山》发行3000万套(1.5亿枚),其他大多也在千万以上。JT邮票前期发行量也不少。但是这些邮票不但当初没有打折,至今仍价格不菲。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打折不断”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邮票虽是预付的邮资凭证,但它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其价值也由供求关系(即存世量和需求量之比)来决定。需求量不足的商品即使发行量再小,也会过剩。在业内,习惯把发行量和存世量之比作为衡量邮票价值的参考依据。发行量和存世量越接近,其价值越低,反之则越高。邮票如果在邮政业务中不能有效地消耗,又乏人收藏,且存世量几乎接近发行量,这类存世量巨大的收藏品只能走上打折之路。
作为邮资凭证,如果能在邮政领域广泛地使用、消耗,那么发行量再大也不会贬值、打折,这一点中外邮票发行史都可佐证。而中国邮政的现状为:在最应该出现邮票身影的邮政窗口却难以见到平价的纪、特邮票;邮政营业不愿意使用邮票来处理邮件,即使使用邮票,也是普通邮票。这就造成纪、特邮票难以用于流通,使新邮发行后,只有少部分被使用或沉淀在集邮者手中,大部分则沉淀在邮市,好像纪、特邮票天生就不用体现邮资属性。这种对邮资属性的漠视,背离了邮票和集邮的本质,降低了收藏者购买邮票的积极性。
再有一点,近年来邮票发行的套数每年约30套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仅10套左右;每年总面值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倍以上。加上五花八门的普通邮资封片、个性化邮票、邮资已付签条和戳记等大量出现,同样成为邮票陷入打折怪圈的直接原因。
其他原因还有:近年来纪、特邮票的设计不尽如人意;集邮爱好者的老龄化;收藏门类多元化造成的邮人流失;部分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的参与者的退出。这些都是造成邮票销量减少的直接因素。
如何解决邮票打折问题
首先,提高邮票的使用范围,加速邮票的消耗,减少邮票的存世量。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日益增长,带动了邮政业务飞跃发展。特快专递、商用包裹、广告商用信函、大宗邮件的数量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以上均为用邮增量的主体,可以成为耗用邮票的大户。而这些业务在贴用邮票后产生的邮品,如实寄封、戳、片(包括收据)等,都可以成为爱好者手中的集邮品,激起集邮爱好者的收藏兴趣,促使更多人加入和回归集邮队伍,促进集邮发展。这些进而又能促进纪、特邮票的销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应在邮政窗口加强对纪、特邮票的销售力度,扩大邮票的适用范围。凡经邮政窗口的用邮,包括各类包裹、特快专递、广告商函等,能贴邮票的都贴邮票;鼓励用邮大户优先购买邮票,作为大宗邮件的邮资凭证。
其次,加强集邮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强集邮活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养和适时表彰专业和业余的集邮工作者。邮政和集邮是鱼水之情,不能演变为“油水关系”。离开了邮政,集邮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活力。
第三,正本清源、回归本性,减少大套票的数量,在总体上降低全年邮票的面值,摒弃急功近利的行为。减少或不生产纯为集邮收藏而生产的异化邮品,提高邮票设计水平,面值的安排要适应业务需要,票幅要方便贴用,方便各种业务所需,发行专贴邮票。
第四,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改革邮政结算和管理体制,从源头上杜绝制造打折票的“温床”,有效地堵住能对邮市大量低价倾销邮票的“口子”。如有可能,邮票持有者可凭手中的高、低面值邮票,去邮政窗口等值自由兑换各种面值的邮票使邮市上打折的邮票,返回邮政窗口,在邮政业务上使用。新邮预订可采取随到随订的方式,零售和预定并举,方便集邮者收藏和用邮,从而从根本上消灭邮票打折现象。
来源:《集邮》 作者:马联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