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6278
《 韩非子》里有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想珍珠卖个好价钱,就对珍珠进
行包装,打扮得精美极了:用珍贵的木兰做成匣子,用名贵的桂椒香料进行熏陶,然后点缀珠玉,装饰玫
瑰翡翠。结果,郑国人只买了匣子,退还了珍珠。这则成语故事是比喻昧其实际,取舍失当。但用现在市
场经济的眼光来衡量,楚人似乎是一个不会做生意的书呆子,郑人却是一个很会买货的商人。这一买一还,
真的能引发人的一些联想来。
社会发展到今天,礼尚往来总改不了。送礼成了新课题,礼品成了新产业。束脩是过世了,烟酒非众
人所好,红包又不允许。于是研究出了礼品册或叫礼品纪念册之类。这册的价格动辄几百、几千,多的上
万。这册包装华丽,精美至极。我们不说它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别以为制册人是那个楚国人,为卖珠才
包装那匣子,其实,他们不是为卖“珠”,而是专卖“匣子”的。就说说邮票礼品册或纪念册吧,。一些
单位或个人,先搞个纪念主题,申请(多数没有)个版权,再到邮市弄些相关的打折票来。这时,他们变
成了买“珠”的郑人。这打折票一到他们手里,不知是母随子贵还是子随母荣,价格一下子便扶摇直上,那票
便几倍几十倍的涨,买册的也不嫌贵。从没有发生过“买椟还珠”之事。令人好一阵子费解。但当你想到
深处时,便觉得与买椟还珠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邮票礼品册中的“珠”是买的,似不太准确,应该是送的,不,比送的还便宜,送的还要还人情。买
的,人情话都不用一句。 回想起来,这些年,邮胞们办了好多这样不合算的事,似犯了楚人同样取舍失当
的错误。当然,这不是说买的有错,也不能怪我们卖的。市场使然。人在邮中,身不由己嘛。只可惜我们
送的“珠”太多了。不仅送了利息,送了利润,还送了本钱、时间和生命!这历史是倒不过来了,但可不可
以找点有用的经验来?
是的,昨天已离我们而去,迎接我们的是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要拂去沮丧,振作精神,抛弃所有的遗
憾和婉惜,在新的天地里,重新诠释古老的成语,创造我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