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吴荣先
(一)
中国的邮市,在上世纪80年代,自发出现在邮票公司门前的马路边,当时被有关部门称之为“非法贩卖倒卖邮票”,多次邀集工商、公安部门拉网围堵,没收并处罚,成为“打不散的游击队”。
1984年,以“仕女图”、“牡丹亭”为标志的优质票张,引发了第一次集邮热潮,马路市场逐渐转化为公园市场与市内市场,中国邮票堂而皇之出现炒作,炒邮成为炒股的预演,1988年6月,北京月坛公园邮票市场经营区开放,邮政有关“禁止在北京的任何地方进行非法交易邮票”的禁令解封。1989年2月10日,原邮电部等单位发布《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至此,集邮市场正式开放,受法律保护的邮商出现。
1991年,从月坛刮起的炒邮飓风,横扫整个中国,兼及香港,全民炒邮,邮票软黄金成为流行语、关键词,小小的月坛公园,日进数万人,连买门票、上厕所都要排长队,堪称集邮史上的奇观。
过热与过乱的炒作,终于引起政府部门干预,1991年8月19日,上海公安在邮市抓人,11月10日,北京月坛邮市停办,11月23日,成都邮市贴出告示,要求集邮者登记并交税。恐慌的炒邮者急于抛货而引发行情剧跌,投资者纷纷退场,全国的炒邮热急冷。
1991年的邮市大潮,是外部投资渠道过窄,大量投机资金涌人邮市所致,最后是行政干预结束。而1997年的大潮,则是邮政部门借香港回归的机遇,有意引导炒作,并把集邮作为邮政收人的一个重要来源,增发巨量新邮,“大规模杀伤”集邮者,导致集邮热变成集邮冷、邮票长期打折。
从1994年下半年起,原邮电部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盖销和销毁部分垃圾邮票,宣布“增套减量”政策;1995年发行印量少的“世乒赛”、“桂花无齿”、“龙门加字”三种小型张,尤其是桂花无齿小型张,印量只有56.7万枚,问世即被炒高数倍,售价3元,最高时达到上千元。
1996年集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4.1亿元,比1995年增长52%,集邮已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收人。1997年新邮预订呈现前所未有的火热形势,要求加入集邮协会的人成倍增加。面对即将回归的香港,会员们购买和预订香港邮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在种种利好消息的激励下,许多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入邮市,参入新邮炒作。
(二)
邮市火热,使市民们比以往加倍关注行情变化,许多报纸不失时宜地开辟了邮币卡专版,刊登邮票、磁卡和钱币的行情,述评,预测等,指导投资;一些大中城市的电信部门,争开169,968电话热线,使客户能最快地了解到邮市行情,这样,入市者成几何级数倍增。各地邮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并向豪华、现代化看齐。
1997新春伊始,邮价暴涨,中近期票品甚至长期低于面值的“垃圾小型张”也都大幅攀高,升势极猛,瞬息万变,影响波及海外。在新加坡,中国邮票市价也日新月异,大幅上扬。在上海,牛票面世场面火爆,各邮局门口凌晨就人声鼎沸,热情的邮迷冒着严寒连夜排队。牛票十分紧俏,面值64元的整版成交价高达110元。
全国各地的集邮市场,无一例外都处于火爆局面。上海市“卢工”市场,由于入市人多每天不得不借助警察维持秩序。出售入场券的窗口前,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后来人场券的售价上调了一倍,但等待入市的人并未减少。各地邮市远比1991年高潮时更为“疯狂”。
1997年7月初,回归热过去,在天量新邮的“杀伤”下,邮市颓势渐露。金箔软折从开盘价500元,一路下探到11月底的牌价100元,黄山小版张从期货价50元跌到11月底的22元以下,跟风投入到磁卡、钱币、邮票的巨量资金悉数被套。此后,金箔张跌到最低价15元,黄山小版长期打对折。
1997年的邮市狂涨,回归邮品的热销,各级集邮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总公司的在24亿基础上的翻番目标超额完成,邮政部门全年集邮盈利超过70亿元。
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中,一共发行了93亿多套邮票,延续到2003年,包括封、片、卡、册等邮品,累计发行邮品价值过百亿,至少一半积压在仓库里。
对于1997年以后的邮市,邮评人士宝木指出,中国邮市实际上是为邮政部门而非集邮者设立的,邮市成了邮政部门大宗交易邮票的地方,而邮市变成批发型、炒作型的格局也完全是邮政部门暗中促成的。他说道,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根本看不到整盒小型张交易。但后来《红楼梦》、《长城》等小型张都能够看到整盒的,这种批量货源哪里来?只能是从集邮公司流出来。另外,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起初邮票都是500版一包,可近几年,变成了200版一包。以往的邮资封都是1000枚一包,后来变成了500枚一包,这不是人为地帮炒作者提供方便,助长炒作吗?所以说,这个炒作的市场是政策所允许的,邮政与炒作者之间一定程度上又是互利互惠的。
打折是恶炒的双胞胎,恶炒之后必放货,放货之后必大跌。其原因,一是邮政给集邮公司的结算价极低,起先是按面值5%结算,后来在集邮者的指责下,改成面值的80%,违规公司搭配一些紧俏邮品,按几万元一“堆”,低于面值打折出售给邮商,从差价中攫取高利润以饱私囊。公司垄断操纵原始货源,借用预订户的邮品,以期货或炒作股票的方式暴炒新邮,反复拉高出货,圈取现金,待到炒作下一个品种前,再用库存砸低市场,收回那些成包成盒的新邮入库。账面上看,库存没有变化,实际上,炒作者也即那些“偷梁换柱”者早已暗中捞饱。
这种体制造成的掌握资源的少数人暴富现象,是中国邮市十多年难治的顽疾,是对邮市的无尽摧残和打击,信息的不对称与交易的不公平,破坏了原有的集邮者认同的价格体系,使投资者一批批被套牢,邮人的信心彻底丧失而纷纷远离邮市,邮政的信誉一再降低,已经危及中国邮市与集邮事业的生存。
(三)
从2005年起的邮政改制,把政企合一的邮政局和集邮公司分开,前奏曲之一乃是核查封库,彻底销毁2003年以前库存的所有邮票和邮品,至2006年6月,全国销毁邮品工作完成,市场效应正在逐步显示。
彻底销毁半年以后卖不完的邮票,是国际惯例,是为了保证集邮者、投资者利益的遵从经商道德的作法,也是维护邮政信誉,鼓励顾客购买邮票增加邮政收入的长远举措。我国这次大销毁,与众不同的是连同1991年以前的所有邮品,包括大量的精品也全部销毁。
销毁了库存,彻底断绝了炒新、砸盘、打折的源头,数以千计的集邮公司不得不与普通的邮商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到市场寻找货源与商机,他们相互竞争,为集邮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藏品以及服务。这是一个重新洗牌、重新组合的巨大变化,在邮品大销毁期间尤其是邮品全部销毁完清单公布后,都会因为公司的买盘刺激邮市行情的上升,吸引场外大资金的抢盘,而2004,2005和2006年邮品的暂时不销毁,又给炒新者留下了希望,他们会因为留恋暴利而作最后的努力,再次掀起炒新的巨浪,争夺市场大蛋糕的一部分。但是,无论如何,历史前进的脚步谁也不能阻挡,饱受炒新煎熬过的集邮者不会继续上当,他们会将资金投向那些销毁多、消耗大、存世量小的老票、编年票、优质型张和打折型张,正宗集邮品JP片、小本票等。
我们希望再也没有恶意炒新,没有暴涨暴跌,而是平稳的缓慢走的“慢牛”,让广大的曾经离去的1000多万集邮者回来,让更多年轻的新人进来,大家在邮票怡情、增值中,享受集邮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