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集邮爱好者来说,猴票始终是一个无法释怀的记忆。1980年2月15日,我国发行首枚生肖邮票———《庚申年》特种邮票,俗称“猴票”、“金猴”。这只出自著名画家黄永玉笔下、面值8分钱、共发行500万枚的小猴子自问世以来,身价一路上涨,目前已经高达2400元一枚,令后来的集邮者望“猴”兴叹。1992年1月5日,我国发行了一套2枚的“猴二世”———《壬申年》特种邮票,多达2亿多套的发行量,使之在市场上仍在打折票之列。到了2004年1月5日发行的第三轮生肖邮票--《甲申猴》时,疯狂的市场炒作使它的行情演绎了经典的高台跳水的动作,至今仍在面值上下徘徊。
邮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在集邮领域,邮票是供集邮者收藏、鉴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化身,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保加利亚著名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为“国家的名片”,这一赞誉被邮界广泛引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当集邮与经济挂钩后,集邮活动便丧失了原有的高尚和纯洁,沦落成为商人手中交换的筹码。
近日,笔者来到本市的集邮协会,了解到由于邮票的连年打折,我市邮协会员的数量正在下降,而另一方面则是大、中型企业出于形象宣传的目的,纷纷开发专题邮册,支撑着集邮公司的运作;以前协会会员有3000余人,从事民间邮票交流、销售的有6个人,现在这些人不是淡出了邮票市场,就是转向经营电话卡、玉器的销售,仅剩下2人在勉强维持着低落的行情。
一位邮商说:“邮市火爆的时候,我每个星期都要到上海邮市去出货、进货,现在一、两个月才去一回。以前邮协经常举办邮展,多数的集邮爱好者都是从邮展中开始学习集邮的,现在没有了合适的活动来吸引新的人加入,老的邮迷看到打折也走了,邮市自然没有人来问津。以前来这里的人多数是找老票收藏的,现在则是以购买学生寄信的邮票为主,邮市怎么能繁荣起来。”在上海邮市,一些在国家邮政部门按照面值出售的邮票都被打折销售,其中0.8元面值的打折较少,在本市仅0.7元可以买到,而像1.5元、2元、3元等高面值的邮票打折更多。1997年发行的《香港回归》金箔张面值50元,加个邮册后就涨到120元,现在却跌到几十元还无人问津。2002年世界杯小版张发行当日,我市的邮迷、足球迷排队抢购,谁知在短暂的井喷行情之后,价格竟然跌落了一半,让多数购买者欲哭无泪。
打折邮票不仅带来集邮者减少这一现状,也使许多用邮户找到了“省钱”的途径。除去常用的0.8元面值邮票走进了学生消费领域,许多家庭邮寄挂号信、包裹的时候也选择了大面值邮票。笔者的一位外地邮友说:“面值越大打折越多,有的能比在邮局便宜快一半的价格。为此,一些地方的邮政部门就拒绝寄件人用自带邮票贴挂号信、包裹,可邮票是国家发行的,不是我们自己印出来的,说不让使用根本没有道理,更何况我用的都是以前在邮政局全额预订的邮票。”
集邮活动在经济市场下的悲哀是集邮爱好者的悲哀、邮商们的悲哀,更是邮票发行部门的悲哀。有人曾经说过,我们是集邮大国,而不是集邮强国。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如果有关部门仍然不能改变经营思路,只怕连集邮大国的称号也要散去。
周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