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交易中心大规格金银币 → 中国古代钱币的俗称


  共有248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古代钱币的俗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田在心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总版主
等级:侠圣 帖子:85301 积分:238148 威望:100 精华:27 注册:2004/12/8 12:30:00
中国古代钱币的俗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1 14:57: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钱币的俗称

作者:边宗仁

  在钱币还没有出现以前,上古的人们为了换取生活所需,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但物物交换却存在着诸多不便,于是就产生了交换的媒介物,钱币便应运而生了。在长期的使用钱币的过程中,人们根据钱的大小、厚薄、文字、造型等特征给它们起了许多俗名。这些俗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一、鬼脸钱与蚁鼻钱

  天然贝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实物货币。到了战国时期,天然贝即被铜贝代替。有的贝面铸有铭文,铜贝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一带,其状为不规则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最常见的一种铜贝面文像一张吓人的鬼脸,丑陋不堪,俗称“鬼脸钱”。还有一种铜贝,其面文通常释作“各六朱”,因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穿口像鼻孔,看去似一只带鼻孔的蚂蚁,所以俗称“蚁鼻钱”。

  二、印子金

  战国时期的楚国曾通行一种称作“郢爰”金版的金币。这种郢爰金版形状类似豆腐干,上面打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印记,以“郢爰”居多,使用时根据需要临时凿开。因为金版上的印记像—枚枚印章,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印子金”。

  三、榆荚半两

  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仍用半两铜钱。因私铸甚盛,故大小不一,其特征是肉薄、孔大,有的钱直径仅2.1厘米,而穿径就达1.3厘米,重量不及1克。这种钱很像榆树上的榆荚,俗称“榆荚半两”或“荚钱”。

  四、蛇目半两

  《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孝文帝时因虑荚钱多而太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重四铢。有一种四铢半两,穿孔甚大,钱面有二至三层形似外廓的阔缘,“半两”二字窄而长,钱文一半在高处阔缘上,一半在低洼钱肉上,使钱体本身形成上下两层或三层。因其形状像蛇的眼睛,故俗称“蛇目半两”。

  五、鸡目五铢

  据《事林广记》载:“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铸鸡目五铢,大廓,其‘五’字内上下圈中有星。”但是钱币界经常谈到的鸡目五铢乃指西汉时期所铸的小五铢。这种五铢钱大者直径仅1.2厘米,小者只有1厘米,穿上下往往有横画或星。钱形虽小,但是铸造精美者“五铢”二字清晰可辨,钱体往往被水银古色覆盖,闪闪发光,好像鸡的眼睛,故俗称“鸡目五铢”或“鸡眼钱”。

  六、男钱

  王莽所铸布泉,悬针篆书体,钱径为2.5厘米,重约3克。此钱轮廓高峻,钱肉厚实,铸造精美。民间认为佩带它可以生男孩,所以俗称“男钱”。唐朝杜佑《通典》曰:“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清朝叶德辉《古泉杂咏》曰:“布泉径寸字针悬,鼓铸难忘居摄年。传语深闺消息好,佩来个个是男钱。”唐人段成式诗有“私戴男钱压鬓低”之句,说明唐朝妇女不仅腰间佩带布泉,而且把布泉戴在头上作为一种装饰品,以至于鬓角的头发都被压低了。

  七、女钱

  《隋书·食货志》:“梁武帝铸钱,文曰五铢,又别铸,除其肉廓,谓之女钱,二品并行。”古人认为,强者为男,弱者为女,故把这种除去肉廓的五铢钱称作“女钱”,言其质弱也。女钱可分两种:一种面无外廓、背无好廓者叫“女钱”,另一种面无外廓而背有好廓者叫“公式女钱”。

  八、富钱

  即丰货。丰货钱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所铸的一种钱币,有篆书、隶书两种,篆书者有内廓,隶书者无内廓。《通典》云:“丰货钱径一寸,重四铢。代人(即世人,因避唐太宗讳,改世为代)谓之富钱,藏之,令人丰藏也。”所以民间把它看成是财富的象征,人们都渴望得到一枚丰货钱,佩带在身上以求富贵。

  九、鹅眼钱

  鹅眼钱是六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民间私铸的一种五铢钱。此钱无轮廓,钱形大小如鹅眼,故谓之鹅眼钱。顾炬曰:“此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尺帛斗粟,动辄一万。”可见鹅眼钱的轻小了。

  十、饼钱

  王莽时所铸货泉中有一种大而且厚,中央特厚,边缘渐薄,剖面呈橄榄形者。此钱大小轻重不一,重者可达20余克,铸造粗劣,字迹不清,因其厚重超过常钱,形似烧饼,故俗称“饼钱”或“饼子钱”。饼钱中多连钱,即两个或更多的饼钱连在一起。



北京金币网www.bjjb.net
QQ:11055412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