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邮政对1992年—2002年的邮品进行销毁,邮市整体迎来了飘红上扬的曙光,为使投资者在大盘上涨的利市中,稳操胜券,特选文拙见。 邮票,是集藏者公认除黄金之外的第二通硬货币,它具有不受政权的消失而带来一文不值的功能。例如,一块普通的清代大龙银圆,现值约80元。如当时用一块银圆购入最普通的邮票,现值至少在万元以上。因为一个国家加入国际邮联后,发行的邮票可在成员国中认可。加之邮票在流通中欲称“国家名片”,是因为设计的图案包揽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和风光古迹等方面,以“小百科全书”而著称,这在币券中是无法取代的。由于邮政用品是属于一种特殊商品,一经发行进入流通、集藏领域后,就不再受面值的约束,而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演驿出许多神奇的故事。但邮品价格也不会脱离价值而漫天要价,对邮品价格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其本身两个可变性的“量”:一是“常量”,指邮品的“质量”和“发行量”;二是“变量”,指邮品的“存世量”、“需求量”、“流通量”和“量态”。研究这些“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投资邮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质量。指邮品的地位、题材、设计、印刷、面值、枚数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集邮者的集藏兴趣,使供求关系产生变化,改变邮品投资价值。地位:指邮品的发行主体和使用价值。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凭证(邮票、邮资封、片、简等)和邮政流通中产生的有效邮品(邮戳贴纸、签条等),属正宗邮品,地位最高,是参加各类邮展的优秀素材,因此使用价值也最大,市场价格也稳定得多,一般投资就是投资这类正规邮品。非邮政部门主管发行(开发)商业化邮品则风险极大,不宜投资。题材:指邮票的选题,好的选题喜爱的人较多,如生肖、名著、艺术、风光、动植物、体育等特种邮票,其增值幅度要远远高于那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会议等纪念邮票。设计、印刷:指好的邮品要比设计印刷平平淡淡的邮品更具有生命力,如T46“庚申猴”(1980年2月发行,面值8分,现市场价仍在2200元左右),不仅题材独特,为首轮生肖第一枚,极具民族特色,而且画稿出自著名画家黄永玉之手,雕刻精致传神、印刷精美,这几个因素完善集中地体现在一枚邮票上,使集邮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认同心理。每年评选出的“佳邮”比起设计差的那些邮票也要强得多。面值、枚数:如果一套两枚中一枚面值0.8元,而另一枚为5.4元的邮票必然占用投资者过多的资金,还有小型张的面值8元和50元,因属不适合邮政资费使用的邮票没有消耗渠道,也常常受到市场的冷遇。一套邮票枚数越多,表现主题越充分,面值越低,越受邮人欢迎。总之,邮品一发行,其自身质量就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决定了其增值幅度。 二、发行量。发行量是众多量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投资炒作中,比任何量都要看得重要。一般来说,除普票、普通邮政用品外,纪特票、封、片等的发行量是一成不变的,一次印刷,公布发行量后即不再改变。因此发行量就是邮品价格的“底价”,发行量越少,价格越高,升值越快;反之,价格平平,新邮可能还低于面值。发行量越少的邮票,收藏的价值也越大,像早期发行的纪86“第26届世界乒乓锦标赛”小型张、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印量分别只有3万枚、2万枚,目前市场价格增至3200元、38000元,高居小型张前列。而1992—2002年的邮票,套票印量均在2000万枚以上,小型张动辄印量3000、4000万枚,特别是二轮生肖票,几乎都在5000万以上。结果价格一落千丈,连续多年跌破面值或在面值上浮动。这几年发行的新邮虽然从宏观上进了调整,采取不同的变更发行方式,其目的只是换汤不换药,仍是发行量过大造成的恶果。 邮品发行量也有规律可循。查新中国邮票目录,就会发现邮票发行量在不断增大的总趋势下呈现着波浪形的时多时少。一般来说,发行量在增大一段时期后,逐渐降下来又逐渐升上去。同一时期的不同邮品,其发行量也不同,如同年邮票中,套与套之间发行量相差悬殊;而一套多枚中高面值与低面值邮票发行量相差悬殊在全年邮票中是经常出现的。邮票发行量在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和同套邮票中出现的高低变化,为投资邮票带来难以操作的大风险,故有的操盘手只好联络数人对某一品种包揽收购,形成人为的紧俏,制造“物稀为贵”假象。 三、存世量。邮票具有脆弱、易损坏、易受潮等特点,加上它一般只发行一次,使得存世的邮票数量会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它的价格当然要不断升值了。存世量取决于发行量,但与发行量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变量。刚发行时,基本等同于发行量,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存世量会逐渐减少,二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方面邮政流通领域消耗掉一部分,制作各种集邮品消耗掉一部分,分别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或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保管中的不妥损坏等种种因素,都会使得邮品逐渐减少。其中邮政流通消耗是最主要的。如T46“庚申猴”,发行量500万枚,因销用等原因损耗约50%,现存世量约250万枚。邮票的发行量虽然从总体上与存世量成正比,但并不排除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行量多的邮票存世量也很少。如“文革”票,当时的发行量都在1千万枚左右,多则达5千万枚,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邮票用量大,集邮的人又非常少,所以留下的不多。由于其存世量非常少,市场价格就贵。而1992—2002年邮票的发行量虽然很大,但和“文革”票的发行量也相差不多,却一直低于面值交易,其关键在于邮政流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其基本上没有市场可言。了解邮票的发行量查看邮票目录就可以做到,而对存世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其投资价值,以减少投资风险。 四、需求量。邮票的存世量对邮票价格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要受时间的制约,而邮票的需求量对邮票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人为的,甚至可以不受邮票的发行量和存世量的限制。由于人们的爱好、兴趣、集藏的方向目的不同,所以对邮品的需求量也就不同。如前所言质量高的邮品需求量就大,包括热门题材的邮品,尤其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邮品,如文学名著、生肖、名画;另一类广泛的如体育、风光、动植物、花卉等,大多数集邮者对其有共同有爱好和集邮目的,这些邮品的需求量当然就高得多。第一轮生肖邮票,自牛以后,虎、兔、龙、蛇、马、羊发行量均超过1亿枚以上。发行量如此之大,而且由于大多被人们用于收藏,其存世量之大也是其它邮票难以相比的,但由于深得集邮者喜爱,所以即使在邮市低潮时,仍然保持未跌破面值的坚挺价格。而第二轮生肖票,不但增加了一枚高值,而且发行量未减,需求量必然大打折扣,市场上这些票大都打折。另一方面,需求量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假设邮市出现“集邮热”的时候,需求量就会增大,一些有心计的邮商往往到边远贫困的地方进货,再拿到大城市出手,赚取其中的差价,就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因。反之,邮市低迷时,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流通量。流通量受存世量和需求量和约束,有需求,就要有货供给,如此才能实现邮品流通。因此反映在需求量和存世量之间的供求关系便是流通量。在这些变量中,流通量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在市场价格上,经常流通的价很高,或者说升值较快,少流通或不流通的价格上升就慢。比较珍罕,存世量很少的往往流通量也很少,大多都会采取通过拍卖的形式流通,如1993年前后“梅兰芳”小型张已在1.2万元到1.5万元左右,J票像“长城”小型张、“山茶”小型张仅300多元。到了1996年10月,“梅兰芳”小型张也就在1.7—1.8万元左右,而“长城”、“山茶”小型张均已达到1000元左右,升值3倍以上。至2006年6月,“梅兰芳”市价3.1万元,而“长城”、“山茶”市价2600元,前者升值没有后者快,因为“梅兰芳”小型张存世量不多,需求量也不大,故流通很少;反之“长城”、“山茶”一类的型张流量却很大,故升值较快。 六、量态。即量的存在形态,指邮品的存在形式,如包、封、版、盒、方连、单枚等。控制邮品的量就能够垄断邮品的市场价格,量是邮品炒作的基础。因此,对量的形态关注也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它也是影响邮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新邮最容易受大户炒作,不仅有其发行量上的神秘感,而且即便提前公布发行量,由于邮品不是一次性投放市场,也会对市场有虚假的供求影响。相对而言,新邮比早期邮品更容易拿到相当的“量”,而且价位比较低,因而常常成为炒作对象,只要庄家吃进半数就可垄断市场,造成市场该品种暂时性的断档来获取暴利,因此有的大公司、大机构或邮商之间联手,整包整包地吃进。由于邮品交易不同于其它商品,还要考虑到品相的因素,而量的交易就避免了这个问题。整包整盒的原始邮品不仅计数方便,而且不必考虑品相,这是一些邮市投资机构最看中的一个优势。结果,就出现了整盒的型张比单枚价格要高的现象,而不是越多越便宜。相应的,早期邮品尤其是经过两轮集邮热锤炼的邮品,不仅其存在形态更加分散,价格已经上涨且比较稳定,不容易取得“量”,也不容易用资金控制,因此比较适合于工薪阶层的长线投资,而不适合庄家炒作,即使这样的邮品,如果有量也要比单枚好卖,价格也要涨得快。 当然,上述各种“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互相制约,一个量的种种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量的不同反应。综合分析,邮市投资与股市投资的操作方式是一样的,投资者均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把握邮市行情及变化规律。相对而言,邮市与股市属同一类型,在炒作时,均有“牛市”和“熊市”。而邮票与股票在保值上又有根本性区别:股票在市场跌破发行价后,没有一个单位承认原始值。邮票在市场跌破发行价后,邮政仍然承认原始值,而且还能按其面额用于寄发信函(中国邮政规定特快邮件除外)。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邮协理事,学术委员;长沙市邮协副秘书长;《湖南集邮》报,《长沙集邮》报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