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恢复市场信心的时候了 [日期:2007-07-02] 来源:中国证券网
该是恢复市场信心的时候了
在股市中,涨涨跌跌本来是很正常的,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盘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大跌特跌,个股更是不管是绩优股还是垃圾股,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大片跌停。“5·30”暴跌之后,投资者的心态有所变化,一些人从原来的“死了都不卖”变成了惊弓之鸟,“周末恐慌症”就是明证。其实市场还是这个市场,牛市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关键是要重树信心,对此,管理层和市场其他各方都责无旁贷。
屡现暴跌,市场究竟怎么了?
李志林(忠言)
在美国、欧洲、香港等境外成熟股市,5%以上的暴跌几年都难得一见,但在中国内地股市,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3%的暴涨十分少见,4%—8%的暴跌却成了家常便饭,并且由先前的每月一次变成近期的每周几次,甚至连续几天。从先前的周末、月末演变为全周、全月任何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究竟怎么了?
第一,“政策市”危害无穷。“5·30”暴跌最大的危害是又恢复了政策市,目前市场最大的风险不是上市公司的风险而是来自政策的风险,印花税风波和“6·20”以后的“五大利空”,都是在4300点上方发布的,于是4300点成了家喻户晓的“政策顶”。据我统计,4—8%的暴跌都是发生在利空密集发布铸成的“政策顶”之后,或是市场对“政策顶”达到共识之时,尤其是发生在周末和月末。这显然是违反市场经济法则的。人们不禁要问:“五大利空”为何早先不在4000点上方连涨2个月时逐步发布,而偏要在4300点“五雷轰顶”,导致暴跌不止?
第二,出台的利空调控政策缺乏明确阐释,被市场夸大误读。例如,近日取消或减征利息税的消息刚出,一些媒体和网络上用的新闻标题便是“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七次”。又如,财政部将发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消息,媒体的处理又是“相当于十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股市大抽血”。这类夸大其词的说法加剧了市场的恐惧,引发连续暴跌。其实,减征利息税不增加上市公司贷款成本,反而增加存款收益;不仅增加了居民存款的收益,也提高了股民银证转账户口上资金的收益。非但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至于特别国债,由于利率高于存款,大部分将被存贷差高达10万亿之巨的商业银行包揽,提高银行的收益对股市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然而有关部门却没有作好宣传解释工作,以至于引起市场误读,成了打压股市的“重磅*”。
第三,市场主力由原先的“往上做”改为“往下做”。目前有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查违规偏重于对主力一路往上做、价格暴涨的个股,其实,暴跌时主力将股价一路往下做时的违规一点也不亚于暴涨时。例如“5·30”暴跌中三分之一股票连续5个跌停,三分之一股票连续3个跌停,主力机构采用的手法就是用对倒、掼压、拔档子,通过自卖自买,把个股从10元打压到5元,然后再在低位通过对倒制造震荡,使筹码增加一倍,主力未出逃且毫发无损,日后只须拉高到8元,就获利60%,而10元买进的投资者则长期套牢。在境外股市,这种对倒往下做的手法属于违规,要判刑,在内地股市却逍遥法外,无一例被查处,此风有越演越烈之势。
第四,官员轻率评论市盈率高低和泡沫多少,引发市场恐慌。本周几次暴跌与官员评论股市市盈率和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第五,非流通股股东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遭重创。2005年6月—2007年5月,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增值了9.2万亿,是2006年157家央企3.9万亿净资产的2.35倍。但“5·30”暴跌4天半非流通市值蒸发了3万亿,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流通市值蒸发了1.2万亿,相当多的中小投资者今年的盈利付之一炬,4—5月入市的新股民则被套30%以上。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政策顶上发利空,一个接着一个,个个都是实实在在的,而连续暴跌后却没有实质性的利多出台。
第六,大幅震荡调整不改波段式向上缓行趋势。众多纯技术分析人士根据4300点“双头”,预言暴跌空间有1000点。不少人认为货币流通性过剩已现拐点,主力机构正在战略性撤退。更有一些人担心牛市已经结束,市场开始转熊。我则认为市场尚未崩溃,投资者自己的牛市精神、思维、理念、心态、操作行为不能崩溃,只要人民币升值不停,经济和上市公司高增长不变,注资和整体上市未完,牛市就不会结束。尽管两年来的单边上升市难以为继,但单边下跌市也不可能出现,波段式向上缓行的趋势不可抗拒。正如2006年5—7月1750点和2007年1—3月2500—3000点的M头和三尊头最终都因上市公司中报、年报和2007年首季报业绩大幅增长而变成W底和三重底一样,4300点的M头也将经过反复震荡整理,最终由2007年亮丽中报出台而加以突破。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利息税调整影响几何?
桂浩明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减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据此利息税调整也就浮出了水面。如果近期国务院对利息税实施调整,对证券市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国上世纪50年代曾经对个人储蓄收取过利息税,后来取消了。90年代后期为了启动内需、刺激消费,又通过人大立法,重新收取利息税。根据有关规定,现行利息税税率是20%,从实施以来的效果看,应该说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否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则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至少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由于考虑到存在20%的利息税,居民的储蓄愿望明显下降,消费则相应增加。这里有一个背景值得关注,那就是当时我国处于降息周期,银行利率在不断下降,征收利息税对于储户来说,不过是实际所得更少一些,此刻让居民去放手进行消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则不同了,我国面临的是逐渐增大的通胀压力,银行实际利率为负,升息的呼声很大。当然,过于频繁的升息,一方面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另外也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负担。因此,在上次采取差别化升息措施以后,要继续提高居民存款的实际收入,免征或者减征利息税就成为首选。这次人大授权国务院调整利息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人们注意到,如果利息税减征一半,也就是改为10%,实际上是相当于增加了约30个基点的实际利息,相当于又升息一次,所产生的影响不能说很小。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一般认为股票市盈率相当于实际利率的倒数,取消利息税显然会影响人们对股票的估值。此外,储蓄的实际利率提高后,也会提升整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水平,从而对股市的资金供应形成某种压力,至少会对储蓄资金向股市的分流产生某种抑制作用。所以,证券市场上的人们往往把免征或者减征利息税视为利空,这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其作用要大于升息。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余钱存银行拿利息与资金进股市投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金融行为,虽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区别是巨大的。在目前的股市状态下,每年20%的差价也许并不难获取,即便利息税全部免去,储蓄收益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调整利息税对股市的影响,主要还是在股票的价值评判与人们的投资心理上,对资金流向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反过来,免征或者减征利息税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人们对升息的预期,对股市似乎还有点有利的影响。随着实际利息收入的提高,居民的储蓄愿望多少也会上升,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传出有关调整利息税的消息之后,银行股一度表现得比较活跃,就是与之有关。
应该说,调整利息税是件大事,就其本身来说是表明了一个明确的政策取向。而对股市来说,实际影响则是相对有限的。就调控的综合作用角度而言,将它和升息多少次相提并论并不合适。所以,因调整利息税而不加分析地卖出股票,多少有一点盲目。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又到七月歇夏时?
王利敏
本周五既是周线收盘日,又是月线收盘日,周线居然出现了本轮牛市中最长的270点大阴线,月线更是出现了单边上扬行情中罕见的大螺旋桨阴线,当天沪深两市又有100多只个股封住跌停。历史上股市的七月又恰恰是跌多涨少,这无疑给七月蒙上了阴影。难道又到了“股市七月,歇夏之时”?
据统计,过去16个年头中,7月份上涨的仅仅5次,下跌的竟有11次之多。以往每逢7月,一些股市高手往往外出旅游,既调养了身心,又避免了“空袭”,回来后还能随手挑拣股市中的“便宜货”。而坚守阵地者则身心疲惫,甚至成了股市中的“伤病员”。所以股市素有七月歇夏的说法。
这一老黄历今年还管不管用?分析一下过去11次下跌的原因,其中9次是大盘在前几个月见顶后出现的,如1998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更是6月份大盘刚刚见顶,以致7月下跌后股市继续跌跌不休。另外2次中,1994年是连续几个月大跌后的底部,2006年则是因乖离率太大出现小调整。这几次下跌都与当时的宏观经济丝毫没有关联度。
今年7月市场的宏观背景已经大大不同,股改使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的积极努力(包括注入优质资产、搞好企业管理等)正在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飞跃性的变化。股改成功也使国有资产和散户的利益同步化,维护股价的稳步向上是市场各方的共同愿望。在众多“大非”、“小非”尚未全面减持之前,股市走熊的可能性不大。此外,人民币升值还远没有到位,还有很大的空间。尽管6月份大盘拉出阴线,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乖离率过大需修正引起的。这一情况与去年12月大盘拉出大阳线后,今年1月、2月和3月上旬大盘出现了长达两三个月的整理类似。至于按照目前盛行的大盘已构成双顶的说法,股指将有1000多点的下跌空间,政策面一定不会支持。
当然,近期有关方面正在加快扩大供求的步伐,如加快H股、红筹股的回归、QDLL全面铺开以及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等措施,但毕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流动性过剩。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不希望股市短期内过热,并不是要改变牛市的格局。近来的一系列利空随着大盘的持续大跌已大部分消化,市场风险也随着不少个股的连续跌停而释放。据报道,40%以上的个股已经创下“5·30”暴跌以来的新低,不少已被“腰斩”。换言之,股价已经大大低于3400点。
由于近期大盘持续大跌,不少个股被严重错杀,加上今年的中报又是出奇地好,不少优质股由于市场恐慌正处在“大打折”阶段,所以,今年7月也许不是歇夏的时候,而恰恰是买便宜货的最佳时机。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尽快重返快车道
文兴
笔者曾经用重载卡车来形容我们的股市,当时把不断上涨的股市比作重载卡车行驰在高速公路上,把大盘震荡比作重载卡车离开高速公路,把连续大涨比作重载卡车已没有司机且离开了正常的路面。
这是大调整之前的比喻,当时笔者还猜想卡车还会驰上高速公路,但很有可能此时开车人不是原来的司机了。
现在回顾从4335点跌到3400点,再度重返4312点,如今再度跌破4000点,这段复杂的走势正和笔者的比喻相似。不是吗?3400点能重返4300点,无论怎么看,这辆卡车重新开上了高速公路,但期间仅有三成个股收复了失地,大多数个股并没有像大盘那样重返高速公路,倒有点类似被毁的九江大桥上冲入江中的车辆,惨不忍睹。
从一些走势不错的个股看,已经与《死了都不卖》流行之前大相径庭,真像换了司机的卡车,速度不同,震动也不同,关键是走的道路也完全不同,从上述比喻看,目前股市已与之前完全不同了。从高速公路到普通公路再到换人开车,前面的路况很不清楚,虽然有人说牛市有十年,前途是一帆风顺,但从市况变化看,股市这辆卡车还没找到一条平坦高速的新路,怎么办呢?大概只有一种办法,车辆太重,要适当减轻重量;道路太差,导致部分零部件损坏需修理,找到适当的道路后重新启动。
是啊,如此之大的交易量一定会减小,震荡中受到惊吓的投资者心态也需要时间来调整,周末综合症的反复发作就是明证。这些问题解决之后,那条原来熟悉的快速公路大家肯定会重新看到。
股市中想不到的事不妨从生活中寻找,重载卡车重新上路就是其中一例。
(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结构性调整中的财富再分配
陆水旗(阿琪)
在“5·30”震荡之前,人们对股市行情的认识是“高了还有更高”;股指重返4000点之后,人们对行情的新认识是“跌了还能涨回来”。最近4000点得而复失之后,仍有不少投资者坚持这个观点。是的,就大盘而言,“跌了还能涨回来”并非难事,因为牛市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更因为只要几大权重股“动动腿”,指数就能轻轻松松站上4000点。然而,有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所持股票的跌幅却超过了50%,一些在“5·30”之前说故事的投机泡沫股下跌50%、又反弹50%(实际只反弹了25%)的台阶式下跌只是在几年前的熊市中见到过。
出现牛市熊股的根源在于,虽然牛市根基没变,但行情的基本性质已经由“5·30”之前的系统性牛市转化为结构性牛市。人们常说,在4000点之上,45倍的动态平均市盈率有些高,高在什么地方?高在那些动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市盈率的题材股上,是它们提升了整体市盈率的均数。那么,行情要保持牛市的根基,将来继续按照牛市的趋向运行,就需要这些股价“天上飘”的股票跌下来,从而把平均市盈率降下来,为结构性调整后的牛市新行情腾出空间。只有经过结构性调整,将来大盘突破5000点、6000点……整体平均市盈率仍可保持在40倍甚至以下的水平。
牛市背景下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大盘在权重股的牵引下来回震荡,加上个股的两极分化,可能会使部分被动型投资者的财富快速缩水,时间再长一些,甚至会出现指数还在4000点、财富却已被腰斩的局面。在今年3—5月“散户打败机构”的行情中,曾有一家机构的投资经理扬言,新股民、小散户进来得越多越好,只有“小鱼、小虾”的多,才有将来“大鱼、黑鱼”的肥。
对于普通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投资者来说,在经过了前几个月的“狂妄”之后,应当学会保护自己,让自己已经获得的财富在结构性调整中不致流失,在牛市新行情形成之时仍能纵横于市场。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