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随处可见满怀兴致来淘宝的人。一位顾客再三向老板询问,老板才小心翼翼地抱出自己的收藏本,厚厚的一本集卡册。“现在很多人想要买啊,我都没啥货了”。这位老板姓赵,是成都银行卡收藏的大家,不过也同样面临着“一卡难求”的窘境。据赵老板介绍,银行卡不像其他藏品,只要你出钱就容易买到,好多客户交了定金都还没等到一张好卡。据了解,在全国像赵老板这样的“等卡一族”并非少数。
如今,银行卡已经不仅仅是我们手中的电子货币,它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新贵,与古玩字画一样,登上了收藏品的名录。虽然银行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过20余年,但是前景却被广大收藏者看好,促使银行卡收藏持续升温。近几年,在国家金卡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银行卡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银行卡年发卡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逐步与世界接轨,银行卡的题材也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庞大的发卡量、丰富的卡产品为银行卡的收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银行卡出现在收藏市场上,其实并不稀奇,这是早就可以预见的。从早期货币收藏爱好者对先秦时期货币的追捧,到近期对第二套人民币中原版1953年壹分纸币的狂热,不难看出货币收藏市场是完全按照货币的发展脉络而前行的。继实物货币、称量货币、纸币陆续成为收藏品市场的宠儿之后,第四代货币——电子货币在收藏市场走俏是合乎情理、符合规律的。
货币在退出流通领域后,作为历史的见证,进入收藏领域,其价值也将远远高于它作为流通货币的价值,并且具有极大的升值潜力,因此往往能够成为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热宠,并且其升值速度往往高于其他收藏品。拿纸币来说,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已升值至160万元,第二套人民币已升值至7万元,第三套人民币已升值至6000多元,它们的升值速度远远高于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
不过,银行卡作为货币的载体而被收藏,一旦过期进入收藏领域的银行卡是没有任何支付功能的,因此一路走高的身价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那么作为收藏品它的价值又该怎样衡量呢?银行卡作为一个新兴的收藏品,目前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银行卡的发行时间的长短、发行的时间、发行量、题材内容等。一般来讲,较早发行的银行卡,往往使用范围小,发行量小,寿命短暂、卡版更迭速度快;同时,一般银行要更换银行卡版本,都会把以前的报废卡收回,因此很多有纪念意义的银行卡存世量都十分稀少,所以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如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俗称“海珠女”)其市价在3000元至5000元。
目前,大多数银行卡在收藏品市场上价位还比较低,普通的信用卡、转账卡、专用卡、储值卡、查询卡、一卡通、保险卡、住房公积金卡和人们熟悉的长城卡、龙卡、牡丹卡、金穗卡、太平洋卡等,市价每张仅10元至30元之间,与发行价相当。而这种状况肯定不会长久,随着大量作废的银行卡和商家被发行单位回收后剪角销毁,遗留在“民间”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一旦收藏银行卡的热情被点燃,银行卡藏品必然看涨,特别是早期较有纪念意义的卡板块,自然会身价倍增。
当前流入收藏市场的银行卡显然不能满足众多爱卡人的需要,怎样收藏信用卡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呢?许多联名卡、专用卡以及前几年银行卡流行的储值卡都是在一定地区或使用领域发行的,有的甚至只在特定人群中发行,申办难度较大。要是靠收藏者自己申办银行卡来收藏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人们的收集普遍借助的是收藏同行之间的交换、邮币卡市场的购买等作为银行卡的主要来源。自1985年发行第一张银行卡至今,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卡量已超过10亿张,种类达上万个。银行卡卡类、品种、题材众多,有丰富的选择余地。但是银行卡收藏无大全,集中自己的精力、物力,走专题收藏之路,才容易使自己的收藏更加完整而更有意义。同时也需要提醒各位收藏者:收藏银行卡也要谨慎,不能盲目跟风。
与所有藏品一样,研究与鉴赏是收藏永恒的主题。收藏银行卡,是对银行卡发展历程的一种回顾,也代表了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一段历史,同时又是对货币收藏的一种延续,它是我们身边最容易留给未来的“新文物”。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198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发行该行首张银行卡——红棉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这些卡片记录了我国银行卡诞生的瞬间。由于疏漏,早期的商家卡曾是部分地区的“地方货币”。这一违规行为,不久即被禁止。作废的商家银行卡流落在“民间”……这类卡片见证了体制改革的一段过程。与此类似的一些早期的银行卡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金融发展史和金融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与文物。收藏银行卡,也是对这一时代金融文物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因此,对于银行卡的收藏,我们不应该只专注于它在市场上究竟是什么市价?能带给我们多少利润?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一张卡片诉说的故事远远大于它在市场上的价值。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