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另类投资法
来源:钱江晚报
买几张实物证券压箱底
近几年,在证券市场上炒股票赚钱可谓是越来越难了。但在杭州的各个收藏品市场里,许多从事老股票实物交易的商人,其生意却是越来越红火。由于1994年以后,中国的股票已经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因此具有独特概念和稀缺性特点的老股票,逐渐成为收藏领域的一个新品种。记者近日在杭州的一些收藏品集市上发现,每次周末的交易日,总有不少外地的商人携带各个时期的老股票前来参展,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外国股票的身影。从交易情况来看,一些早期的如清朝、民国时期的珍贵品种十分抢手。
藏品资源极丰富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发行股票的历史长达百余年,但股票真正成为独立的收藏品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199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开设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股票陈列馆,并宣布股票为文物。
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股票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发行的,它比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还早6年。那年,清代洋务派发起创立了轮船招商局,仿照西方国家的形式组成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向社会公开招股,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股票。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股票成为民族资本家筹集资金、壮大实力的重要手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政府在革命根据地也发行过各种债券、股票和代价券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经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一些投资公司也发行过股票。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股票筹资基本退出工商企业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后沪深股市的开辟更为股票收藏奠定了基础。全国各地发行了100多种股票认购证(中签表),中签者购买上市公司股票,以此来筹集资金,加快经济建设。这些股证是中国证券史、股票收藏发展的见证。
1994年随着证券交易的无纸化,纸质股票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证券市场,成为一种断代的文物,老股票和早期上市公司的股票收藏渐成热点,由此出现了最早的股票、股票认购证收藏热,并涌现出一个股票收藏群体。中国股证文化也随着股票收藏的兴起而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原上海交易所旧址成立了黄浦证券会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开设了股票陈列馆,深圳交易所也设立了证券博览中心。中国目前有7000万户证券投资者,股票的潜在收藏群体十分广泛,也在不断地吸引众多收藏爱好者参与。
老股票有老故事
老股票能成为“古玩”一族,究其原因有两条。首先是老股票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张股票都有一段故事。据上海股票收藏家邹肇林先生所著的《老股票》一书记载,1906年,京都紫禁城的后花苑失火,慈禧太后见灭火过程十分艰难,便派袁世凯筹建自来水公司,“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由此建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它就是如今北京自来水公司的前身。又如在江苏射阳县供销合作社发行的股票,背面有1964年~1979年逐年发红利的记录,显示在这段时期股票仍然在中国一些地区顽强地生存着。
其次是老股票的观赏性很强。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它的印刷和制作都非常精美,它效仿纸币的模式,不仅有底纹、四边框式花纹图案等,色彩也比较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防伪性能强,一般使用印钞纸,有的还有水印。股票除加盖各种名章印鉴外,有的还加盖钢印,这是其他绝大多数纸质印刷品所不具备的,从而使股票成为文物收藏的新宠。
从收藏价值上来讲,由于时间短,股票收藏的价值挖掘才刚刚开始,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自1994年中国股市实行无纸化交易以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就有人开始收藏起股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清朝、民国时期的股票只挖掘出700余种,仅占总发行品种的十分之一,加上其他时期发行的股票,收藏者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再发现过程。(记者 毛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