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交易中心大规格金银币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之六--- 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格雷厄姆


  共有29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之六--- 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格雷厄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outru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管理员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0527 积分:30182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6/9/30 16:14:0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之六--- 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格雷厄姆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2/17 13:01:00 [只看该作者]

本文选自张志雄的《投资不简单——《智慧型股票投资人》导读

(一)
  
  20世纪90年代,我初读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大为兴奋,因为他的选股方法真简单——在你日常生活中留意哪些产品或商家很红火很畅销,然后买入其股票即可。那时中国内地家电企业正在赶超洋品牌,很牛啊。于是,我买的家电便全是国产货,如长虹彩电、春兰、海信空调和海尔冰箱等,想通过实际使用这些产品来调研公司和选择股票。热情过后,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长虹电视机土土的,如果不是当时股价走得好,我绝不会买它。春兰和海信的空调质量都不怎么样,比日本货差远了。海尔冰箱不能说差,但上海制造的上菱更不错,后者的股票却糟糕之至。总之,单凭日常生活经验选择股票,问题多多。
  
  2000年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序言中作了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林奇强调,在关键的一点上,他的话被人们误解了,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公司的股票,关键点在于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林奇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只在全国10%的地方设立分店的公司和已在全国90%的地方设立分店的公司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投资者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慢下来。
  
  看来,还不止我一个人误会了林奇的观点。为了鼓励大家自己投资,树立自信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理解,但也容易造成“误会”。例如,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上市到2000年,重印30次的销量超过100万册,如果没有“误会”的话,恐怕难以解释吧。
  
  林奇还是有许多真知灼见的,相比之下,国内国外到处流行什么“轻松理财”啊,什么在“小吃店遇见巴菲特”啊,什么“隔壁的百万富翁”啊,我们得提防着点,它们只会轻松地从你口袋里掏钱,而不是让你轻松地赚钱。一个稍有脑子的人只要想想,如果赚钱这么容易,天下人一定都赚钱了,钱也就不是稀缺资源了。但我们绝大多数人能轻松地买一艘游艇吗?唯一看似轻松的彩票中奖赚大钱也不容易,如果你刻意要成功的话。
  
  遗憾的是,除了买彩票之外,不少人都认为通过股票(或房地产)投机是最容易的赚钱方式。同理,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最容易赚钱,古往今来(至少三百年来),股市或房地产业的富翁应该占世界富豪榜的绝大多数。当然不是。
  
  那么,为什么仍有这么多人继续相信投机股票或房地产最能赚大钱呢?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在《智慧型股票投资人》中,认为他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把买股票和做生意(比如从事实业)看成是两码事。
  
  格雷厄姆举了一个流行极广的“趋势投资”原则,即某只股票或行情已经上扬,所以应该买进;某只股票或行情已经下跌,所以应该卖出。但这完全违反了“健全的商业常识”,也就是说,在日常经验中,一般商品跌价了,我们得赶紧买进才是。
  
  不要说平常人(业余人士),就是大部分金融专家都喜欢把金融资本市场与实业经营区分开来,似乎前者是“虚拟”的,有其特殊的规律。在20世纪90年代,我记得一些聪明有为的内地企业家喜欢议论和进行“资本运作”,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垮台,如三九集团的赵新先和华源集团的周玉成之流。香港的商家谢瑞麟也是一个典型,他的门面生意做得很好,可一旦去进行投机,就大蚀其本。究其原因,我想他们都把自己的产业运作与资本投机(资)分为两截,以为世上还真有个与众不同的“资本运作”哩。
  
  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牙医与律师的技能就不同,电信业与零售业的资本投入也不同,但它们都必须服从基本的商业常识,日积月累,逐步走向成功,即使由于某种机遇,让某个行业或企业迅速成功,也要有持续性,否则不是被人称为暴发户,就是晚节不保。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投资能持续成功的基本常识是复利,巴菲特(伯克夏)从1957年到2003年的年均收益率是26.59%,当初的1,000美元已变成了51,356,784美元,这足以让他成为世界第二富翁。
  
  但这种成功方式与其他所谓的实业又有什么不同呢?哪个成功的企业不需要日积月累、一分钱一分钱地赚?哪个持续发展的企业不需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
  



北京金币网  邮币卡共享
小灵通:010-86594600  电话:010-82230229
人生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