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两年,中国对儒学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其实,在中国熟悉《论语》的人很多,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更是是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讲解它,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得懂。于丹的《论语心得 》不仅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在海外也掀起了一股汉学热。今天,我们摘录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张越的访谈《本色于丹》,希望通过它,能让海外华人朋友更加真实的接近于丹教授。
一年以后,于丹教授再上《百家讲坛》,再次感悟《论语》,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她为什么要再讲《论语》感悟?她是如何理解《论语》以及古代经典的?她又是如何面对批评的?
于丹
于丹再讲《论语》感悟的内心真实感受
事隔一年,今年春节再开讲《〈论语〉感悟》。跟2006年10月播出的《〈论语〉心得》相比,心情真的有很大变化了。
第一次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先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老师就给他吃偏饭,每天给他多留三道题,让他回去自己做。这孩子就天天习以为常地做题。
有一天,他把三道题做完以后发现书里头还夹着一张小条,也是一道题,只许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来。他想,这大概是老师多给他留了一道题。他就开始做题。
这道题挺难的,他整整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做出来。他就拿着作业,晃荡晃荡回学校交卷。他把作业往老师那儿一放,老师一看就开始哆嗦,问他,这题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他说,是啊,这题挺难做的,我花了一宿。老师说,这道题是一道两千多年前的题啊,阿基米德没做出来,牛顿也没做出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这辈子把它做出来,所以我走到哪儿都在书里夹着这张纸条,但我到现在也没做出来。我不小心把它掉到你那儿了,你居然就把它做出来了。
老师一说完,这个学生就快被吓哭了。学生说,要是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道两千多年来都没做出来的题,那我肯定也做不出来。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高斯也是因为这道题而一举成名。
我当然没有高斯那个才华,但是我觉得,当时万卫老师扔给我这张纸条,让我讲《论语》,我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道题,不然我肯定不敢拿。我想我第一次开讲,有一半因素是被万卫老师蒙来的。
这次再讲《论语》比上次的压力大得多了。因为第一次讲《论语》的时候,没想过要讲第二次,我就随手把好讲的内容差不多都讲完了,这一回再来七讲,发现剩下的都不大好讲,压力很大。应该说,这一次我准备得比第一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在的逻辑性更强,材料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