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阳明山上的阳明书屋是蒋介石最后一个行馆,馆内二楼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起居室。蒋宋二人因为作息习惯不同,常年分床而睡。图为蒋介石的卧室。(阳明书屋内不能拍照,翻拍自展厅)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澳门《新华澳报》今天刊文,披露了1972-1975年间进入暮年的蒋介石从昏迷到去世的历史细节。原文摘录如下:
昏迷中的呓语
一九七二年,车祸之后的蒋介石,身体越来越差。医官们往他书房跑的次数,也越来越勤,向宋美龄作的病情通报,也越来越严重。宋美龄也逐渐认识到,蒋介石的病情实在是不轻了。
经过医官的说明,宋美龄决定加强阵容,立即征调“荣总”心脏科主任姜必宁、心脏血管科主任李有柄这两位当时台湾岛内的顶尖心脏科权威,加入到医官队伍中来。
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午,蒋介石在副官的照应下用午餐。这天,室内特别闷热,蒋介石吃饭时勉强吃了几口,便觉胸口堵得慌,连忙向副官招手示意,副官立即在他的座位旁放上一只痰盂。蒋介石一转脸,“哇”的一声,将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 食物吐出来后,只见蒋介石双目紧闭,大口喘气,四肢无力地垂在座位上,脸色泛青泛灰。在场的医官都知道,这是心脏病突发的症状。就在医生和侍从们手忙脚乱之际,宋美龄倒显得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她向所有在场人员发出命令:从先生昏迷的这一刻起,你们必须停止一切休假。宋美龄在镇静、伤心之余,内心甚至已做好了蒋介石就此撒手人寰的准备,她连怎样从阳明山上移灵,都做了预先安排,还指挥工作人员进行了模拟演练。
七月二十七日,距蒋介石昏迷算起的第五天,全球治疗心脏病的顶尖高手余南庚博士,在宋美龄派出的专人陪同下,从美国飞抵台北。
八月五日晚六时,蒋介石被从阳明山转移到台北的“荣民总医院”。为防止车身颠簸给蒋介石造成生命危险,救护车开得极慢,十几公里的路程,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完。
一九七三年元旦那天,昏睡在病床上长达半年之久的蒋介石,突然睁开了眼睛,除了体力不如病前外,记忆力居然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蒋介石的家人以及身边的随从、侍卫、医生们,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