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下降,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影响,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可从非农收入着手
熊剑锋
国家发改委昨日宣布,从12月1日开始取消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实施的食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停止对相关商品的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工作,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此次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从1月15日开始实施,前后历时10个半月,涉及到的食品种类包括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
通胀压力基本消除
此轮食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出台,是为了减少物价指数上行的压力。在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和通胀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发改委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水到渠成。
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一期调查报告显示,食品价格上涨对当地CPI上涨的贡献率超过80%。
但从下半年起,随着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渐回落,CPI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趋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份数据显示,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5%,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价格环比则下降0.9%。由此CPI涨幅回落至4%,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这也是今年5月以来,CPI同比涨幅连续第6个月回落。
与此同时,中国今年再次取得了粮食丰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12月1日在合肥表示,预计今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5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这将是中国近40年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增产增收。
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业内预计11月份的物价指数将进一步回落,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交通银行11月27日发布的报告认为,11月份的CPI涨幅将下降至2.8%左右。国家信心中心发布的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报告则认为,该季度的CPI涨幅将降至3.8%。
食品价格走势争议
然而,对于未来粮食价格的走势却存在不同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粮食价格包括猪肉价格出现的大幅下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新一轮的农产品价格短缺和价格上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趋势,但在短期内,至少一年之内不会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
鲁政委认为,通胀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需求超过供给能力而导致的,食品价格的波动往往和经济周期的波动相一致。在明年总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出现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但他也承认,本轮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下降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消极影响,加上非农收入同时出现下降,将有可能影响此次经济刺激政策扩大农村需求的效果。
由于去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民纯收入增幅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在此次意在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农村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内需来源。财政部、商务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30日联合宣布,从明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推广至全国所有省区市,为期4年,累计将拉动消费9200亿元。
鲁政委对此建议,农民收入中的非农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提高农民收入要从非农收入着手, “比如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额力度;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到如何尽可能地吸收农民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