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本可以一走了之,可,还是因为好奇,他排到了队伍的末尾,竖起耳朵听其他人海侃神聊。队伍里,有两个特意从南京赶来的小伙子,其中一个反复“规劝”王庆元,“赶紧回家拿钱,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以后肯定会发。”听得他心头痒痒的。
上世纪80年代,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谁敢啊?上世纪90年代,买只股票就能狠狠赚上一票,很多人不信呐!现在都21世纪了,赚钱的机会大把大把呀,可有多少人看到了呢?我可以说,在50年里,每个老百姓都是10次能赚到100万的机会。”放话者,王庆元,55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文革“老三届”,现为民营业主,千万身家。
该发育的时候,遇上三年困难时期,没饭吃;该读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该结婚的时候,没房子、没工作,只能自个儿熬着;好不容易安稳了几年,又碰上下岗、早退了——同龄人经历的,王庆元也都经历过,但同龄人抱怨的,王庆元并不认同。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社会学问题,宽泛地说,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总会涌现出许多白手起家的神话,也总是有人一辈子捉襟见肘过苦日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直在过苦日子,那只能说明他没有投资的眼光,个人的能力、水平也不够,这怪不得任何人。
“老三届里冒出的富翁并不少啊。”他又说:“中国从来不缺少好的商机,关键是你长没长能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能抓住商机的‘老虎钳’。”你用“火眼金睛”看到了多少商机?你又用“老虎钳”转住了多少机会?记者追问。王元庆笑着细说从头。
关键词:邮票180元买进21万卖出
王庆元从小喜欢集邮。1980年春,他从《集邮》杂志上读到国家发行生肖票的消息,“猴票”是该系列的第一枚,纪念意义可想而知。王庆元二话不说就往邮局跑,可惜还是扑了个空——“猴票”印刷量很小,一经面市、即告售罄。
“出‘猴票’了,你要不要?”一个“邮友”的出现,化解了王庆元的沮丧。“邮友”告诉他,面值8分钱的“猴票”已经涨到4元钱一枚了,不过,看在志同道合的份上,他可以卖得便宜点——3元一枚。
王庆元当时的月工资只有42元,花3元买一枚邮票,对他,实在是个“肉痛”的抉择。“可,思来想去,这‘猴票’意义非凡,无论如何都有收藏的价值。”他咬咬牙,抛掉一些手上的存货,花180元从“邮友”那里买下整整一版,共400枚。
此后几年间,“猴票”的身价像“坐上了直升飞机,一个劲儿往上窜”,巅峰时期,曾创下整版拍卖价24万的纪录,即使是单枚脱手,也可轻轻松松获利2000多。那时候流行一种说法,‘一连猴票一台车,一版猴票一套房。’我女儿上小学那年,我把手头的‘猴票’卖给了一个台商,21万,然后用这些钱在女儿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
在理财、投资还无从谈起的1980年代,王庆元靠自己的收藏赚进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旧事重提,他颇为感慨:“说实在的,我一直为没有买到8分钱最低价的‘猴票’感到遗憾,这说明,自己对市场的洞察力还是不够啊。你算算,如果我是8分钱进的货,只要花32块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了。”
关键词:股票3000元认购证换100万现金
1992年,上海开始发行股票认购证。
说来也巧,首发那天,王庆元正好上早班。上班路上,经过一个股票交易所,他心里就犯起嘀咕来:天才蒙蒙亮,交易所门口怎么就排起长龙来了?大家手上拿的号码牌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出于好奇,王庆元上前打听。那些人回答,我们是等着交易所开门买认购证呢。“认购证……”王庆元的脑子迅速转动起来,不久前,他曾在《解放日报》上读到关于发行股票认购证的报道,可买认购证有啥用呢?
王庆元本可以一走了之,可,还是因为好奇,他排到了队伍的末尾,竖起耳朵听其他人海侃神聊。队伍里,有两个特意从南京赶来的小伙子,其中一个反复“规劝”王庆元,“赶紧回家拿钱,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以后肯定会发。”听得他心头痒痒的。
前一天才发了工钱,两百多,被王庆元搁在裤兜了。这会儿,他一手摸着钱,心里做着激烈的斗争:要不要买?如果买,该买几张?他想到了女儿的学费,想到了家里这样、那样的开销,最后拿定了主意,“既然是上海第一次发认购证,那我就花30元买一张留作纪念。”
“后头的事情我不说你也该知道吧!我算过,当时要花3000元买认购证,日后起码能赚100万。不过,这样的好机会只此一次,不会再有了。”让王庆元得意的是,他没靠认购证大赚一票,却在股市里赚进了人生的又一个100万。
“我在A股跌到430点、B股跌到23点的时候入仓。A股买的是‘金杯’,买进价是0.89元,抛出价起码翻了4倍;B股我一共投资了6000美金,抓短线、利滚利,又赚了近百万。”这次经历被王庆元说成是“炒股上的最大成就”。现在呢?“早就全部抛掉了,我承认,我做股票大部分靠的是运气。现在的股市太理性,想靠炒股一夜暴富?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关键词:个人收购做熟悉的行业用擅长的本领
王庆元是“纺织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多年来,从事的是比较实在的行当。”
19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许多城市的纺织厂纷纷倒闭,上海也未能幸免。“时代的发展,要求上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很正常,市场规律就是适者生存。老纺织厂倒闭,因为它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纺织行业的没落。相反,打破大锅饭后,我看到的是更多的商机。”当许多人在纺织厂和下岗之间划下等号,王庆元却打起了自己筹资、当家作主的算盘来。
当时,政策允许个人出资收购纺织厂,王庆元和同厂的5名骨干,每人出资两万元,加上银行贷款,凑足了当家做老板的“首付款”。此前,王庆元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营销科长,手头积攒了不少香港、台湾的老客户,凭这些老关系,第一年收回全部投资,另有盈余部分统统作为发展资金;3年后,6个投资人的荷包都快撑破了。
“做你熟悉的行业,用你擅长的本领,最能抓住赚钱的机会。”王庆元的经验之谈听来并不复杂。他还强调,这一条放在其他行业同样有效。“我的一个朋友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听说那边有许多废弃钢材没人要。回国后,他从报上看到,国内有家炼钢厂正求购废钢材呢。他凭自己的语言优势,先以整治环境的名义,将废钢从日本运出,再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国内的炼钢厂。搬了几次砖头,就成了千万富翁。我朋友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赚钱的机会每天都在你面前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它。”
关键词:房产白住不算还赚差价
抛了股票,王庆元手头的资金一直在楼市里转悠。说来也巧,他的领路人,就是花21万买他“猴票”的台商。
一次,台商来上海出差,邀王庆元出来吃饭。酒过三巡,台商说起了此行的另一个目的:买房。他给王庆元描绘出一幅喜人的画面:台湾、汉城的经验已经证明,投资房产是最好的选择。像台湾,经济起步后,房价就一路飙升,十余年间已经上涨了几百倍;至于汉城,是全世界房价涨幅最大的城市,十多年涨了1000倍。“这就是投资不动产的魅力。不管世道怎么变,地皮是不会多出来的,所以啊,老兄你要是有钱,就拿去买房子,像上海这块风水宝地,买哪里的房,都会涨的呀。”
台商的话多少有些夸张,王庆元却没有一笑置之:6年前,他在陕西北路、北京西路的老洋房里,买下一间25平米大的二手房,总价3万元;现在,同等地段、同等房型,每平米售价接近3万;4年前,他花11万买下万体馆附近一间50多平米的二手房,眼下的市场报价也超出了100万;去年,他住进了苏州河畔新买的商品房,一年间,房价又涨了百来万。
“我的邻居是个常州小伙子,做外贸生意的。楼盘开盘的时候,他一口气买了两套,我还以为他家底有多厚呢,后来才知道,他所有资产凑起来也就40万,只够付两套房的首付。楼盘一封顶,他马上出手一套,那时候,房价已经涨了一倍多。这么一来,他不但白住一套房,还赚了30多万的差价。可见投资不仅需要眼光,还需要有魄力。”王庆元又推荐起他人的成功经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