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十年减少近1亿 我国扫盲工作实现历史突破
各地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教育,在总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文盲总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人口(15岁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成人文盲率由22.2%下降到9.08%,扫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我国15岁以上成人文盲有8500万,其中青壮年(15-50岁)文盲2300万,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15-24岁青年文盲仅占同龄人口1.1%。女性文盲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扫除妇女文盲是我国扫盲教育工作的重点。与1990年相比,2000年女性成人文盲率由32.0%下降到13.47%,青壮年女性文盲率由14.78%下降到4.13%;大量妇女脱盲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对培养下一代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后,扫盲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加快了西部地区扫盲的步伐。贵州省2001-2005年省财政投入扫盲专款1500万元,地、县、乡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省教育厅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编、充实、完善扫盲教材,通过开展实用数学、实用语文、实用技术的教育,增强了扫盲的时效性。云南省2005年安排450万元扫盲专款,共计举办扫盲班11457个,参加学习的210379人,脱盲143466人,其中妇女学员136665人,脱盲94250人,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2001年至2006年,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36.3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其中妇女文盲632.9万。
做好适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是我国扫盲教育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控制辍学率,同时积极组织15岁以下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到学校进行补偿教育。2006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98%,通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绝大多数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可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文盲,有效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源头。
我国农村*的发展为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防止复盲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民培训学校有15.1万所,开展各类农民技术培训4520.58万人次。2001 ̄2006年全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6620.56万人次。各地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适应当地需要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扫盲后继续教育。把对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以及农村成人社会生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脱盲人员在具备初步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学会一至几项实用技术,掌握发展生产和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脱盲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增加就业门路。青海省开展“一校带一村扫盲及科技推广活动”,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多种形式将扫除青壮年文盲与脱盲后巩固提高结合,将传授文化知识与传授实用技术结合,扫盲教育和农村*通过掌握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获得知识、技能、信息,增加了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扩展了参与经济活动的领域,帮助他们走出愚昧,也走出贫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