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袁蓉君 陶冶
特邀嘉宾: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员 方明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梅新育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斌
东方网4月3日消息:4月2日,全球瞩目的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如期举行。经过为期一天的讨论,各国领导人围绕复苏全球经济、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全球贸易、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做出六点承诺,即恢复信心、增长与就业;修复金融体系以恢复放贷;加强金融监管重塑信任;增资并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应对眼下危机并防患于未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力保繁荣,以及实现全面、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相比于此前泄露出来的6页声明草案,峰会最终声明增至9页。其中,对冲基金首次被纳入全球金融监管网络、万亿美元IMF增资、2500亿美元贸易融资、打击避税港等决议引发媒体热议。为便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次峰会的成果和不足,记者第一时间邀请到三位专家进行对话与探讨。
重在刺激经济、促进贸易
主持人:尽管各国领导人急于减缓全球经济衰退进而更快将经济带入复苏轨道,但是最终声明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进一步财政扩张计划。这向外界传递出一种怎样的信号?是各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无奈之举还是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基础之上?
方明:虽然声明未提出进一步财政扩张计划,但要求向IMF提供7500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新特别提款权(SDR)的分配获取2500亿美元、由多边发展银行(MDB)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的额外借贷、保证2500亿美元支持贸易融资,并使用IMF黄金销售的额外资源来帮助最贫穷国家的发展,建立一个额外的总额达1.1万亿美元的项目来支持恢复全球经济的信贷、增长和就业,可见其重点还是在刺激经济和促进贸易。
张斌:过去几个月中,全球各主要央行纷纷大幅降息并扩大财政计划以刺激经济,政策相对激进。得益于这些努力,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经济指标甚至出现了回暖迹象。因此,当前时点全球需要的是维持而不是扩大现有财政和货币政策规模。另外,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可能会破坏市场信心,不利于经济恢复,这应该也是各国领导人权衡的原因之一。
另外,声明用了较大篇幅提出要增加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这也表明各国注意到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在最近几个月受到了严重冲击。
梅新育:实事求是地说,与会前的最坏预期相比,这份最终声明显然要好很多。积极财政政策要付诸实施,不仅需要克服多项制度障碍,如欧盟对成员国财政赤字规模的限制,更需要消除自私动机的干扰。因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要一国支付自己的当期资源,其效益却有可能通过扩大进口等渠道溢出,从而令别国受益。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企图逃避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责任,仅仅分享别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利益。好在与会首脑们承诺到明年年底积极财政支出达到5万亿美元,明确的目标有助于防范各国之间逃避积极财政政策负担的道德风险。
金融监管成众剑所指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加强金融监管的部分,最终声明涵盖了此前声明草案中的全部要点,内容涵盖加强跨国监管协作、提高金融机构顺周期资本充足要求、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首次提出监管对冲基金)、规范金融机构高管薪酬、监管评级机构、统一会计标准及打击避税港等。您认为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当前广为诟病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梅新育:本次峰会承认了强化金融监管的目标,明确了当务之急。强化金融监管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大陆,如德国等发达国家呼吁多年的主张,却总是遭到美英既得利益国家的狙击而无法成为实际行动。此次声明第13—16条专门讲述强化金融监管,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其中,第15条呼吁会计准则制定者们与监管者们共同走向全球统一的财务准则,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不仅仅直接有助于强化金融监管,而且间接有助于改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公正性。
方明: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强调了监管的市场原则。声明一方面要求改善银行系统的资本充足情况,同时也要求这一行动不要在经济显著复苏之前加强,以保证信贷增长对经济的刺激。同时,声明强调限制金融机构的杠杆,并要求金融机构在经济运转良好时储存缓冲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张斌:声明中传递的最重要信息就是加强国际协作,实行跨国联合监管。过去监管规则的制定都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现在开始以一种集团方式共同决策,形成一种多国参与的局面,这是可喜的一个方向。
各国就一些金融监管细则达成一致表明各国的确从危机中吸取到了教训,比如顺周期资本金要求、统一会计准则、避税港问题等都是危机中暴露出来并急需解决或弥补的漏洞。如果各国领导人在声明中的承诺最终能够得到兑现,那么将有助于改善金融机构透明度并恢复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而这是走出当前危机的关键。
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从增资开始促进全球贸易
主持人:本次峰会上,各方强调要尽一切努力恢复贸易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重申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敦促尽快结束多哈回合谈判。此外,在解决贸易融资短缺的问题上各国也拿出了具体行动,承诺将在未来两年投入总计2500亿美元支持贸易融资。您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新增贸易融资在多大程度上会有助于恢复全球贸易需求?
方明:全球贸易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了恐慌性的下跌,这种下跌具有螺旋式下降的特点。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无异于自寻死路,并且将殃及他国。当然,如果金融危机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有所消除,各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复苏,则信心的恢复有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的螺旋式上升。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有效提供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能将大大有助于全球贸易的复苏。
张斌:任何一个国家打开贸易保护闸门都有可能触发贸易战,而这将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重大打击。因此,“反对贸易保护怎样做都不过分”。从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各国领导人多次承诺反对贸易保护,相信未来的贸易保护风险将得到有效管理。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金融孤立主义问题,峰会声明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为了尽快恢复金融体系,各国都在积极挽救国内的金融机构,不排除政府在提供援助时会提出要求本国金融机构更多支持面向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贷,从而在事实上限制了这些金融机构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放贷能力。这种金融孤立主义将导致危机外溢,其破坏性并不低于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因此,各国领导人在声明中一致表示反对金融孤立主义有其积极意义。伦敦G20峰会将恢复信心并促进经济复苏。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防范危机关键
主持人:尽管本次峰会成果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声明既没有明确提出危机的根源问题,也未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出有效方案。其结果很简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提议基本上被束之高阁,而发达国家一致选择维护既有的美元本位制,为了安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
IMF改革上做了一定的让步。张斌:本次声明中能够提出对于改革IMF和世行份额、话语权及内部治理的时间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是其调整的力度和速度距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距离。在这背后主要是各主要国家的力量博弈。现在危机还没有恶化到美元崩溃的程度,因此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还很难见到实质进展。
梅新育:国际储备货币的原则性问题在这份声明中只字未提,而只要美元本位不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头号病源就没有消除。不仅如此,即使与会各国承诺的措施,其中也往往掺杂了许多私利和避重就轻动机。如对避税天堂采取措施固然必要,但不少发达国家此举主要目的是争夺外逃的税源,这类私利动机必然损害选择目标时的客观性。
方明:尽管声明称峰会的目的是确保金融危机不会重演,但是,如果不探索危机的根源,危机的重演是必然的且不会隔得太久。而且,因为发达国家放弃了一次难得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良的机会,忽略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建议的合理性,全球会再一次遭受损失,发达国家在这些危机中会进一步衰退下去,其未来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会进一步下降。
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危机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相关因素(尤其是货币中心国的汇率政策),都是美元本位制和美元汇率政策变化及相关经济体的汇率制度和发展战略的结果。
从金本位制发展到美元本位制,全球经济的发展空间有所增大。但是,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必然给美国自身和全球带来麻烦。所谓全球失衡,是美国拥有美元本位制并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国的必然结果,因为美元是储备货币,全球向美国出口商品,最终获得的是美元。除此之外,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带来供给相对于有效需求的过剩,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多次危机。为了扩展有效需求,除了新的市场开放外,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采取了借贷消费的办法,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了发展自己的生产力促进财富的增长,也采取了国际借贷的方式,而过分的借贷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相应的泡沫破裂产生金融危机。
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出现,有两个具体而有效的办法: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限制美国滥用美元本位制,二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积极推动欧盟与中国等经济体成为与美国一样的关键货币国,解决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失衡问题,同时也形成相互制约的背景下的全球共治。
总之,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可能并非是完全否认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作用,而是如何限制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被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