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近日从商务部获悉,炒得沸沸扬扬的消费券全国发行计划可能化为泡影。
原因很明了:商务部高调赞同并积极调研的同时,财政部却以财政收入下滑为由持反对意见。两部委一个出钱一个花钱,如今政策意见相左,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从去年年底开始关注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情况,并对其拉动内需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各地呈交上来的调研材料有厚厚的一叠,都堆在商务部市场运行司。”
调研报告内容除了发放和回收情况、实际效果、当地人们反应等问题之外,还对消费券发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汇总。
商务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通过报告显示,消费券在一些地区还是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拉动消费更是效果明显。因此,商务部并不反对发放消费券的做法。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纷纷建议全国发放消费券。对此,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两会”期间明确表示:“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特殊的办法,我认为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
随后,相关部门还对成都、杭州等地市发放消费券以来的具体效果及问题等展开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上呈国务院。
地方先行,再上升到全国层面。这样一条消费券发放途径,似乎已是板上钉钉。
发放消费券需要财政支出,问题是,财政部对全国发放消费券态度却是反对,最后难免会变成商务部的一厢情愿。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对近来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刺激内需的做法财政部没有意见,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不会发行全国性消费券。
“财政部的态度肯定是不同意。”财政部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的原因是,财政部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起到一时促进消费的作用,而且这种拉动消费的效果不可持续,甚至这还会给企业以错觉,造成消费回暖的假象。
除此之外,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的下滑才是财政部坚决反对的主要原因。在财政部看来,此时更应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基建、民生等领域,以起到宏观调控的效果。
国家部委政策打架之际,地方版发券却取得了不俗战绩。以杭州为例,消费券下发两个月后,首批1亿元消费券已使用回笼8183.3万元,而定点企业解百、银泰等四大商场的拉动放大效益为3.59倍,远高于杭州超市1.78倍的平均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向记者表示,如果100元的消费券拉动了200元的消费,那么拉动内需的作用就起到了。另一方面,想要真正拉动亿万国民消费,可能涉及到收入分配、税制调整、产业转型等多方面,这绝不是一个部门或某个地方政府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更多刺激方案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