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市血战实录》之人物 廖鞠庚
1、运用理论:随机漫步理论
2、作用:告诉投资人,投资方式中没有一套永可效仿的模式。
3、学理剖析:在变化多端的邮票市场,有什么样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取得胜利?世界上真有一种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A、邮票的涨跌完全受社会新的经济、政策、新闻消息的影响,而新的经济、政策、新闻消息是随意的,并无固定地流入市场。
B、因为这些消息是突然来的,无迹可寻,事前并无人能够预先估计,邮票走势推测这回事并不可以成立,图表派所说的只是一派胡言。
C、邮票涨跌并无记忆系统,昨日的升并不代表今日升,今日跌,明日可以升亦可跌。上次行情取胜不代表下次行情也胜。
D、既然邮票的价格没有记忆系统,那么你用历史上的某次波动去预测未来,并以此找出一个战胜市场的办法完全是痴人说梦。邮票市场的价格无定向,随机漫步,乱升乱跌。
4、邮市血战实录:人物
人与物的结合使人变成了人物,人与物的“交配”告诉世人:人物其实是件东西,确切地说是件有价值的东西。是东西就得有点儿讲究,有时还特讲究,你不信不行。如何来确定人与物他(它)的价值?这里有一整套大的学问。一般地说:简单的人们常见的物体,它的价值好去比划,有指头就行。比如市场的上的蛋:人用指头一夹,轻轻那么一摇,里面的那液体不轻晃,结实可靠,人便视之为好蛋。买蛋的人在搜索其价值时只需脑海一闪念就会潇洒地伸出五指一张合:五毛。至于人用指头夹住的那蛋摇起来似乎要从你手中飞将般,那壳里定是一塌糊涂,谁都知道是个坏蛋。坏蛋不值钱。人们在辨认复杂点的物体具体的价值时要费不少的脑筋,有时还要借助些工具。好些个邮商脖子上都吊着一个四十倍的放大镜,那是他们鉴别真假老邮票的工具。
人与物一样都得讲个无形资产,他(它)们都有其品牌。但人比物来得复杂得多,精致得多。人最为精巧的东西就是品牌,因为那是其在社会上的公众认同度,这个度铸就了他在这社会中的地位。
L是个人物,不仅在北京月坛是,在生他的南方的那个码头小镇上更是。L先前在那个空气中始终弥漫着鱼腥味的小镇上教美术,他是属于那种自学成材者,虽说他的画在县文化馆举办的画展中屡屡获奖,但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没啥品牌,很不为人重视,为此他时常耿耿于怀。1995年,中华大地流行下岗,L这个满身“才气”的画人有幸赶上头一批。与校长恶吵一次后,L打点行装赴省城自费进修,读的是某劳动服务公司办的班。不到半年,L君奋勇跳槽,跑到京城,在“中央美院”自费进修起来。自L君在中央美院进修后,L君家乡于是有了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盛产蟹虾的江南小镇原来是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出了个“中央”的人,那“中央的人”说的就是L君。“中央”这词在汉语中其实太简单不过,词意为中心,但“中央”这两字在一般的老百姓眼里就是天子,于是L又被渔镇的人称之为天子身边的人。1996年,L君荣归故里,渔镇的父老乡亲们就差点夹道欢迎他。只要L君风一样飘过小镇的石道,身后人们就会聚在一起悄悄地谈论:“看见了吗?他到中央去了!咱这镇上学校的校长简直他*的瞎了眼!”。人们对L君的议论与传说其实皆起源于L君自己。荣归故里的那段时间,L君到处走亲访友,每每人们亲口问起他的来头,或他算什么级别时,L君都会谦和地笑笑:“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的,真的。也就算个什么吧?举个例子:‘中央党校’出来的,在我们省当个副手什么的吧,‘中央团校’出来的呢,也就是个副地级吧,‘中央鲁艺文学院’出来的人呢?应该都具备呢那个啥,那个争夺填补中国‘诺贝尔’奖项空白的冲刺能力的吧!我呢?算不了什么的。”人就这样,L君越是谦虚,渔镇上的人们越发认为他了不得,这也是真的,这年头越大的官越谦虚。
L君是1996年7月暑假时回的乡。他这次回家的目的一是:在北京生活费用高,回家可以白吃白喝;二是:自己带着个“中央美院”的校徽去气一气那个叫他下岗的校长。但是,L君此次回家的主要原因是筹款,对此他秘而不宣。直到8月底,L君快回京时,他才向那些亲朋好友们(包括镇上)提出了钱的事。L君的理由很堂皇:他要代表咱中国去艺术之都巴黎参加画展,为国争光!他向乡亲们许诺:巴黎画展后,他立马还钱给大家。靠海边打渔的人都有钱,而有钱的人都爱国。一听说L君要去国外为咱中国人争脸儿,乡亲们都慷慨解囊。于是,L君没费什么口舌就轻松地筹到百万巨资。带着这些飘着鱼腥味的钱,L君飞回了北京,接着闯进了月坛。(顺告:某邮票设计家与L君同时在中央美院进修,两人一见如故,视为知己。)
甭看L君对色彩没什么感觉,但卖过鱼虾的L君生意上的确是把好手。初到月坛邮市来炒邮票的L君有着如下几个优势:一、通过邮票设计家认识了许多邮票圈内的朋友,俗称有内幕。二、没有炒邮的经历,初生之犊不怕虎。三、有了可自我支配的现金,更重要的是有种急于改变现状的愿望。L君自从带回来百万巨款后,再也没心思去美院花钱听课了。他与一个来邮市就带着墨镜的人一起来月坛考查过好多次,用行话说:他们一起到月坛来是来选“项目”的,“项目”选好后,就要好好地“做一把”。
通过几天的考查,L君决定把项目锁定为新发行的小型张《千手观音》。选择《千手观音》做一把L君有其理由,他认为这枚小型张的发行时间短,在市场尚未放量,自己可从容建仓,建仓后,拉抬时别人跟风也能买到货,不愁别人由于买不到该品种而不跟风。把几点理由一谈,L君的那位有些来头的神秘朋友频频点头,他告诉L君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那就是《千手观音》的发行量是1996年各小型张中最少的那一枚,而1996年又是近几年来小型张发行量最少的一年。设计家还告诉L君:“过几天他将被某个北方集邮公司邀请到海参崴观光,届时你也跟着去,给你介绍几个省级公司头头认识认识。”同学的一番话说得L君有些激动,在整个脑部都充斥着票子的迷幻时,他仍没忘记紧紧抓住同学的手大声言谢。
从东北兜一大圈回来,L君收获不小,除了他的电话本儿密麻地记着许多邮票圈内实权派人物的住宅电话外,他还带回来了二十个整包的《千手观音》小型张,这二十包小型张共4万枚,平均价格每枚不到6.2元,这6.2元中还包括他与新朋友们去餐馆吃龙虾,去桑拿快活的费用。此时,在北京月坛邮市,《千手观音》小型张的交易价已接近11元。
L君是个有心计极聪明的那种人。回北京后,他马上在阜城门外的华联商厦旁租了一民房安顿下来。接着,又去附近的“民生银行”租了一个保险箱,把他从渔镇上带来的钱全部从银行取出,与东北带来的《千手观音》全放进保险箱内。一切准备妥当后,他换上一套刚买来的名牌西服,去了不远处的钓鱼台国宾馆大饭店。他去那里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帮手,这人当然也得在其它方面帮帮他,毕竟一个人在京寂寞难捱。
一切如愿以偿。国宾馆大饭店的领班被L君以8000元一月高薪聘为副总,这位前国宾馆的大堂领班长得极其水灵乖巧,会来事儿。她加入L君所谓“集团”后,除了在名片上得到了一个副总经理的头衔外,还得为L君生活上提供“一条龙”服务,不过L君倒是能信守诺言,8000元一月到时给她,一分不多,但一分也不少。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L君在1996年的国庆节一过便与副总一道,双双在月坛邮市蹲点儿,他们天天去邮市,不过L君在邮市转上一两圈后就去月坛南街喝茶儿,而漂亮的副总则要整天在树阴矮棚下来回穿梭:或买《千手观音》小型张,或寻价打探。L君是个人物,他把一张名片儿弄得极其花巧,极其深奥,L君的名片是对折的那种,上面的头衔七八个,都是“国”字抬头,好不气派,好不脸面。接他名片的人通常是:先一愣,继而眼神中露出钦佩的目光来。倒也是,大凡做邮票的都不大研究各种社会雅号,因此接名片时都会忍不住一愣,加上他们看见L君的女马仔艳惊四座,L君使用其马仔来如唤正在拉碾的蒙眼驴,于是,邮人从中窥测出L君是个了不得的老板,很了不得!
有信息传来:由于L君在月坛邮市收《千手观音》收得急切,这枚无论在设计上或题材上都有可取之处的小型张开始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关注。邮市是个编排与传播故事的好地方,概因为L君的女马仔的风韵与众不同,更绝的是,该马仔不认识邮票,就认识《千手观音》,她只要一见《千手观音》出现二话不说,将其拿下,而价格总比其他人出的高些。邮人将有关L君与漂亮的女马仔的点点蛛丝马迹用一根粗大的线穿了起来,使其变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悬念的新潮故事,这故事的名字叫《神秘香港大鳄进驻月坛扑邮》。香港巨商炒邮的故事像插了翅膀,很快就在大江南北邮圈中迅速传播开来。不知是有关媒体夸耀邮市“山雨欲来风满楼”所致,还是沉睡了五年之久的邮市也该醒了,总之,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邮市在初冬时就听到春日萌芽挣脱包壳的声响,全国各地的邮人闻风而至。流通纪念币率先甩开膀子涨将起来,接着小本票、小型张比赛似地往前跑,邮人许多年未见的炒邮热潮初见端倪。
L君在月坛邮市收购《千手观音》小型张进展得非常顺利。国庆期间,许多邮人趁着放假的休闲来到月坛,这些人中不仅有本地的,还有些是外地来的邮人邮商。由于市场在国庆时出现强大抛盘,致使《千手观音》的价格从12元滑落到9元。L君在那期间每天都要购进几十盒《千手观音》,五天休假结束后,L君的保险箱里比原来多出了230多盒《千手观音》,这2万多张小型张的平均进价为9.5元。此时,L君的保险箱里共有《千手观音》小型张6万3千枚,每枚的平均底价为8.1元。另外,箱内还剩现金五十万左右。
国庆节过后,L君带着漂亮的副手到山西平遥、五台山一带游山玩水十来天,回到月坛时,《千手观音》小型张的价格有所上涨,整盒的交易价为1550元。L君瞧见如此态势并不是很兴奋,他令其副手不得亲自收购,而是委托在月坛经营邮票的坐商和“二传”去帮助收购,他对自己的助手说:“你他妈一身铁能打多少钉?天天自己去收也没见价格涨多少,你委托收购的人越多,气势就越大,那价格还不哗哗涨起来?”果然不出L君所料,那被委托收购的七八家商棚的邮商以及那十几个“二传”,他们只要一看见有邮人进月坛就问:“有没有《千手观音》?”搞得那会儿《千手观音》在商柜中不能存放,手中不能托举。可以这样说:“你那会儿只要在月坛露出《千手观音》那封皮的一角来,立刻会有一群‘二传手’围歼你。”新的攻势展开不到一个月,效果好得不得了。11月初,《千手观音》小型张的交易价已高居18元,1997年初春,《千手观音》小型张的成交价已达36元。
《千手观音》小型张真正在价格突起狂飙,整盒价涨至6000元,是由当时月坛炒作名将“魏氏二兄弟”发动并运作的,记得那是1997年5月间,当时的“魏氏二兄弟”投入的资金何止千万?这些钱具体流向何处谁也说不清楚,唯一能说清楚的是L君酒醉后吵架说的一席话:“妈X!你说老子是傍你发的财?老子发的是老魏他兄弟的财!你算老几?”
听说那次L君与他在美院的那同学吵得很凶,L君的同学认为L君他*的太不够意思,给一辆“马自达”轿车还是海南组装的冒牌货。于是,他们在一次的饭局上大吵了起来,从此,两人相见如仇敌一般四眼怒视。理亏一方的L君在邮市觉得很没趣,带着“小蜜”在建国门外的一家证券公司炒股去了。
时光流逝很快,转眼就是一个新的世纪。2001年4月间,L君与一个没打过照面的小姐极气派地走进了宜美嘉月坛邮市卡市场。依旧是每根头发都被“摩丝”固定的“各就各位”,依旧是名牌西服的两粒扣扣得结结实实,依旧是满嘴“湿湿水啦”的客家普通话,L君,变化了的只不过是一双小眼下的眼袋吹气般的大起来了,为掩饰那不争气的眼袋,L君配了一副极精致的金丝眼镜,看得出那是一副平光镜。
2001年4月,京沪两地邮市爆发了近年来罕见的炒作潮,为此《北京晚报》在“今日聚焦”栏目里特邀了全国著名邮评家、《解放军报》副主编刘格文、全国著名邮评家、《北京日报》编委、评论部主任康宏志共同撰文剖析这一现象,题为《邮市井喷》的邮市话题在北京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看完此文的邮人方才知道邮市魅力不减当年。《邮市井喷》一文发表后的第二天,L君携“小蜜”来到邮市,从此,开始了他在邮市的第二次冒险。
像当年一样,L君开始了在邮市的“选项”。尽管L君借助于邮市发了大财,但由于L君炒邮时间极短,现在又间歇了四、五年,所以在他的思维里仍只有小型张,其它东西他一概看不上眼,很快,L君把“项目”定在《聊斋》小型张上。“项目”确定后,L君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由于此次“立项”时间仓促,在股市的资金一下子不能全部到位,L君只得用定金约定的期货方式和邮商敲定购买数量与价格,记得他与其他邮商定期货的价格都在四十元以上。等到L君的资金到位时,京沪两地邮市《聊斋》小型张的价格已经到了31元,从当时邮市的大盘走势来看:邮市已进入下降通道无疑。也许是L君第一次炒邮尝到过甜头,也许是他在那时常撅着嘴的“小蜜”面前夸下过海口,总之,那时的L君置大盘走势不顾,奋不顾身地收购《聊斋》小型张。在收购中他亲自出马,亲自站在“十字架”炒作区发表演讲:“五一,不信你们就等到五一,看看《聊斋》什么价?不说到100,50总能到吧?想当年我炒《千手观音》时,十来块钱谁敢买?后来呢?”由于L君出色的鼓动,更由于他狠命地收购,《聊斋》小型张在不短的时间里价格一直在30元以上来回震荡,有几次这枚小型张甚至冲破了35元。在那段日子里,大部分的邮人都认同了L君的说话:“《聊斋》30元是铁底!你信不信?不信打赌!”
“假日经济”的春风没有吹进邮市。五一节的前后,邮市大盘加速了它的下滑速度,多转空的局面使得整个邮市一片唉叹。L君带进邮市的几百万换成了千盒“鬼张”,(由于《聊斋志异》讲述的是人与鬼的故事,多数邮人都叫《聊斋》小型张为“鬼张”)。不到一个月,L君带着它与“小蜜”一道丧气地离开了宜美嘉月坛邮市。
血战启示:邮市中没有常胜将军,对此谁能有疑义呢?邮市中不管买家或是卖家智商的分配都好像比较平等,要么就特聪明,要么就特傻。邮市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就使得哪怕是一点邮识没有的人都能挣大钱。置身于邮票市场的人们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资讯的汇集,人气的规模的测算。而最忌讳的是守株待兔的模式,毫无根据地乱炒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