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集邮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政企不分的中国集邮总公司给分离出去,成为邮坛最大的官商企业。邮政部门也从本行业几百万职工利益出发,摆出一副与证券业主要是与股票行当竞争的架势,在发行邮票与开发邮品方面增套增量增面值,每套新邮“一拖十”(同步推出原地封片、极限封片、金银册、手绘封等高达数千元的系列产品),他们对于邮市的兴旺,是又喜又怕。
97大潮时,违规,与股市大鳄联手,邮币卡一起动作,动用媒体、枪手,十八般武艺全套上阵。2001年拉起行情,同样借助于邮政部门的销毁邮票、减量、短腿票等救市利好政策。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它的终结,会不会与’97大潮一样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上次的全剧吧。
自1991年邮市高潮被封闭月坛邮市、增大发行量等措施熄灭之后,1992-1995年的按年号排序的“编年票”,因为发行量过大,大量打折,连一贯看好的小型张也不能幸免,“穿着棉袄逛邮市”成为流行语,形象地表明了邮市的极度低迷。从1994年下半年起,原邮电部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盖销和销毁部分垃圾邮票,宣布“增套减量”政策;1995年发行印量少的“世乒赛”、“桂花无齿”、“龙门加字”三种小型张,尤其是桂花无齿小型张,印量只有56.7万枚,问世即被炒高数倍,售价3元,最高时达到上千元,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票品之一。
1996年集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4.1亿元,比1995年增长52%,集邮已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收入。1997年新邮预订呈现前所未有的热火形势,要求加入集邮协会的人成倍增加。面对即将回归的香港,会员们购买和预订香港邮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在种种利好消息的激励下,许多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入邮市,参入新邮炒作。
李茂长先生在《集邮投资技巧》一书中实录下了高热的“九七”炒作邮币卡的盛况。
1996年4月,纪念币初试牛刀后便扶摇直上。1996年7月1日公开销售“’97香港回归祖国金银纪念币”第二组币时,6月29日就有人开始在北京泉友斋国际钱币经销中心门前排队,到7月1日凌晨1时许,竟有2000多人排队。
8月份流通纪念币暴涨,1993年1月发行的面值1元的“宋庆龄”纪念币达34元,面值1元的“联合国”涨到22元一枚,面值1元的“希望工程”涨到17元一枚。
纪念币的市场热点集中在“五个自治区”,即“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和“广西”等量小纪念币。
猪卡,中国通用磁卡中生肖系列之首,全套1枚,面值50元,1996年初时还在打折销售,6月初价格已到了80元。之后连蹦带跳,接连创下300元、450元新高,年底时居然达到千元价位。
3月,以1987-1988年票为代表的JT后期票出现了强劲的升势,4月,“编年”小型张试探性攻击。5月份因跟随者不多,步入盘整, 6、7两月“歇夏期”内,许多邮品强势盘整。 8月,中低价型张,劲升明显,邮市开始走牛。“短腿邮品”无齿桂花型张独领风骚,很快由200元攀升至800多元。
10月份起,新邮表现非凡,竟无低于面值的品种出现,而且还带动了前面新邮价格回升。小型张价格更为火爆,J25“科大”小型张在短时间内则由2200元升到2300元一枚,“西厢记”小型张由475元上涨到530元一枚。“桂花无齿”张由450元升至500元。到年底,邮市交易的主要品种——JP、JF、YP、TP和JT中期票及“编年”小型张都粉墨登场上行。
10月,中国证券管理部门发现沪深股市行情有疯行之险,连发数道规范市场的“金牌”,沪深两市盘整。股市迷,邮市兴,一些精明者很快就从股市抽出资金转投邮市。“文票”中的“毛主席最新指示”,一套5枚,面值两元,市价为21500元,整部文票市价5.5万元:整盒“T44齐白石”小型张上海市价73000元,“T131三国(一)”小型张达13000元。
邮市热火,使市民们比以往加倍关注行情变化,许多报纸不失时宜地开辟了邮币卡专版,刊登邮票、磁卡和钱币的行情,述评,预测等,指导投资;一些大中城市的电讯部门,争开168、968电话热线,使客户能最快地了解到邮市行情,这样,入市者成几何级数倍增。各地邮市乘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并向豪华、现代化看齐。
1997新春伊始,JT85—91年的低档小型张和异军突起的92—94小型张红红火火。编号票、“文革票”、老纪特票和纪念邮资片都成了抢手货。由于“增套减量”、“销毁盖销”以及炒家介入等诸多原因,邮价暴涨,中近期票品甚至长期低于面值的“垃圾小型张”也都大幅攀高,升势极猛,瞬息万变,影响波及海外。在新加坡,中国邮票市价也日新月异,大幅上扬。
在上海,牛票面世场面火爆,各邮局门口凌晨就人声鼎沸,热情的邮迷冒着严寒连夜排队。牛票十分紧俏:1997年第一个周日,上午整张(32套,面值64元)成交价110元,下午维持100元,购买仍很活跃,价格坚挺。封片中节前紧俏的品种、港澳题材及低价位品种,行情出现较大幅度上场,如梅兰芳特种明信片由节前的28元,上升到节后的45元。
2月下旬,邮票市场在92—94年发行的低档小型张的带动下,大盘整体起动。发行量最大的竹子小型张价位由7.3元上涨到9.5元,涨幅达30%,JP、JF、YP、TP等邮品价格也都普遍上了一个台阶。邮票市场同样受增量资金介入的影响而走势较强。邮市特点是,JP中期片突升,其中的早期片在JP价格大涨的“示范”作用下,均大步抬高价格,后期片也不甘寂寞,争先上扬,基本上消灭了4元以下的JP品种。
由于升幅过大,使得市场上的各类JP品种蜂拥而出,争相兑现,各大邮市成为JP的天下,摊商、“游击队”和外地的“搬运工”将JP一古脑儿集中到申城,特别是后期JP品种的货源非常充足,导致高价成交明显趋缓。
到了3月,邮币卡开始“发烧”。月初—枚测试卡“中国地图”市价为700元,“梅兰芳”卡市价为4500元,猪卡达市价1250元,“茶文化”卡为550无,豆腐节为310元,“国庆”卡为1900元,“长城”卡为1600元。
在卡市的鼓舞下,纪念币市场长达数月的盘局被打破,以珍稀动物、“希望工程”和人物系列币为首,币市走出凌厉的扬升行情。3月4日,“希望工程”价位从22元涨至25元,6日涨至28元。其它被市场看好的人物纪念币如毛泽东、宋庆龄、朱德等及珍稀动物系列币,也走出强劲的上升行情。
2、 '96邮品发行量激起邮市大波
1997年3月19日,《中国集邮报》登出1996年邮品发行量,由于总印数大幅度减少,邮市立即激起大波澜,几乎所有的邮品都上了一个台阶。如王昭君M,从18元升到25元,避暑山庄M,由30元升到50元,三峡M,由21元上到26元,太湖M,从18元跳到27元。
1996年的四个小型张。按量从少到多排依次是“千手观音”:1625.2万枚;宝鼎,1819.6万;邮政百年,1848.4万;浦东,1953.6万。邮市上千手观音M上扬得最快,不到一个月就与浦东M并驾到50元,浦东M的印数最多,与原先的传闻“不是印数少,而是印不出来,只好逐步投放”一致。
'96邮票的量耐人寻味。除单枚票外,一般套票只在2100万套左右,只比小型张的平均印量多出300-400万,考虑到近年的集邮潮流是集版票,每版按平均40套计,2100万套不过50多万版,2000来万集邮者4个人才摊到一版。从这个角度看,绩优'96版票应有上涨空间。
'96新邮,生逢其时,在《集邮》杂志炒邮“合情、合理、合法”一文的感召下,在大幅减少的总印数面前,不少行家鼓励:此时不进货建仓,更待何时?
另一引人注目的是“三伟人”TP片,TP5周恩来故里的印数为62.64万套(相当于TP1的64.2万套),TP6朱德故里的印数为67.25万套,TP7毛泽东故里印数为82.3万套,比起TP2梅兰芳的153.34万套来,印数是令人吃惊地少。由此回想一下最近TP1上扬的劲头,这些印数只相当于桂花无齿型张的“三伟人”TP片,炒作的题材和上涨空间是多么厚实!3月21日武汉邮市上,“三伟人”片的价格,迅即上扬三成,每套达30元左右。梅兰芳片从90元上升到130元。
3月20日,邮票市场小型张开始走出盘局,不为人注目的“太湖”小型张,由于受到即将在广州举办的邮展将发行“太湖”加字小型张的刺激,价位直线上扬到26.5元。“武陵源”小型张也随之走出强劲的上升行情,价位达15.5元左右。“长江三峡”、“王昭君”等小型张上升至26元左右。YP、TP、JP等品种也异彩纷呈。
至3月底,上海的邮币卡市场总体上依旧火爆异常。卡市继续走出大幅扬升行情。邮票市场特别是小型张等品种开始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一周平均涨幅达10%—15%,JP、TP及YP又重新受到市场追捧。纪念币市场的走势相当强劲,力度超过任何时候,市场每个品种的涨幅在两三天竟都在30%—40%之间。上海市场,卡市上已看不到低于200元的全国通用电话磁卡。卢工邮市逢周六、周日更是万商云集,门票从1元涨到2元。步入全国最大的邮市——月坛邮市,那摊连摊,人挤人,竞价声不绝于耳的场景,令初来者叹为观止。一到双休日,这里更是川流不息。水涨船高,3月中旬时入门券已由一元调至五元。(对比一下2001年3-4月,何其相似!)
有题材、版式新颖的新邮成为炒作热门。北京月坛邮市3月14日刚刚发行的《潘天寿作品选》邮票一版竟达800多元。一天的成交额即可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一些发行量很大的邮票、小型张和题材、设计并不出色的邮品也被炒得炙手可热,则使人惊叹“看不懂”。
“潘天寿”邮票在上海邮市,发行首日价格即升至30元/套,整张(32套)叫到95O元,整整高出面值5倍,创下了我国自1979年集邮活动恢复以来单套票(无小型张)价格首日发行升幅之最。
全国各地的集邮市场,无一例外都处于火爆局面。上海市“卢工”市场,由于入市人多每天不得不惜助交通警!察。出售入场券的窗口前,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后来入场券的售价上调了一倍,但等待入市的人并未减少。1997年初的上海邮市一直处于亢奋之中,上海的不夜城、云洲商厦等邮市也远比1991年高潮时更为“疯狂”。
综观1997年初的邮币卡市场,所有捷足先登者都如心地善良的阿里巴巴对着装满金银财宝的山洞,只是叫了声:“芝麻,芝麻,开门吧”,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宝。邮票一天一个价;小型张在邮市中大出风头;沉默了多年的小本票开始“价值回归”;发行量与小型张相比可谓少而又少的纪念邮资明信片,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家喻户晓的T46金猴票,借助市场热浪,从1996年底的1200元上升到1997年3月的1700元。
邮市狂热时,某些电话磁卡在一个多月内涨了几倍,通卡市场已找不到市价300元以下的成套卡。一些纪念币在3月底的几天内爆涨70%,纪念币市场已找不到40元以下的流通纪念币。小型张纵然是发行量很大的“垃圾”小型张,也都有了高于面值以上3倍的身价。上海藏品市场开始大扩容,从原来的6家增加到12家,至4月初据说申办单位不下20多家。北京月坛邮市参加交易的人数猛增至5万余人,个人摊位最多时增加近千个。邮币卡市场上出现轮番“炒作”的迹象,邮品从小本票、生肖票、邮资封片、版票一路“轰炸”过来。纪念币价格一日多变。同时,假冒伪劣在邮币卡市场上愈演愈烈,假票伪品横行,混水摸鱼,坑人害人。
“炒家”不断创造“杰作”,哄抬滥炒,使邮币卡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出现了畸形的价值走势。1996年的邮票年册,在短短一两个月内翻了四倍;纪念币大全套由全册2000元左右,炒至4000元左右;磁卡都炒过了几倍、十几倍。所有已发行的30个品种,价格全线大幅飙升。超过千元的品种已过半数,其中“梅兰芳”卡价格竟突破万元大关,“试机卡”也接近万元,猪卡身价已达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