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 讲好中国钱币故事——对话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


  共有7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讲好中国钱币故事——对话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北京金币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发贴专用
等级:管理员 帖子:93110 积分:641259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4/10/16 9:47:00
讲好中国钱币故事——对话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  发帖心情 Post By:2024/6/14 9:13:00 [只看该作者]

讲好中国钱币故事——对话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李明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作者: 记者 安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有几栋精致古朴的近代建筑,那里珍藏着大量的古今货币文物,向世人彰显着中国历史悠久又波澜壮阔的钱币文化和金融历史。


“教育,是当前博物馆传承、弘扬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李明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中国钱币博物馆秉持‘服务央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将钱币、银行文物及相关实物的征集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以及钱币学、货币史、金融史的研究作为我们的使命与职责。”


中国钱币博物馆,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李明。


适应新变化


《金融时报》记者:近些年,来博物馆参观、学习、参与活动的人群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李明:首先是参观人数的增加。去年以来,入馆参观的人流量有显著增长,尤其是在暑期,经常出现提前几天就约满的情况。2023年的参观人数更是达到了2019年之前的3倍以上。今年以来,这一趋势依然持续,节假日的预约名额常常供不应求。


其次是观众结构变化。作为钱币专业博物馆,过去的观众大多是业内人士或是钱币、货币史的爱好者。近两年参观人群中的青少年比重大幅增加,还有许多参观者把博物馆作为亲子游、家庭游的目的地。


此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越来越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期望在活动中能够更多地融入这一主题。


《金融时报》记者:人们对博物馆有哪些新期待?


李明:当代观展的新群体,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在展陈内容上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对于展览和展厅的互动性、趣味性以及体验性也有更多的期待。同时,对场馆的基础导览、文物的陈列方式、讲解服务以及公共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博物馆为适应这些变化,进行了哪些调整?


李明:作为向公众传播钱币知识和货币文化的窗口,中国钱币博物馆积极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基本陈列——《中国货币通史陈列》,近年进行了重新设计,广受好评。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先后推出《艰辛与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贵金属纪念币展》《见证历史——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货币展》等专题展览。《世界奇特货币展》《传承与发展:花钱上的传统文化》等临时展览颇具特色。今年,在纸币发行千年之际,我们精心策划并推出了《纪念纸币诞生千年专题展》。


我们关注到,校方和学生对于校外课堂有着不小的需求。我们进一步开展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中国钱币博物馆现为北京市中小学大课堂资源单位,多家中小学的校外实践基地,数所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并与金融街少年宫签约开展活动。


为更好地提供讲解服务,中国钱币博物馆组建了志愿者团队,自主招募与培训志愿者,形成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志愿者们凭借其专业的讲解,屡获观众好评。


同时,在公共服务方面不断改善,提升观众参观体验。如增设休息区、调整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区等。去年推出的新版纸质门票,也广受观众喜爱。


让文物活起来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文博行业愈加致力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在这方面,贵馆做了哪些探索?


李明:在坚持不断提高钱币保管、展览、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我们每年都在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不断推出新的展览,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脉络。展览设计中恰当采用场景模拟、影音媒体等形式,为观众提供生动的参观体验。成功举办基本陈列展和一系列专题展临时展,参观人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持续推进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馆藏品的保护利用。2021年,“中国历史货币数字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线,公众可以在线欣赏近500件馆藏品的高清、三维影像。


其次,深化钱币和货币史研究。通过专著出版、课题研究以及在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等方式,不断产出研究成果。注重搭建钱币学货币史领域交流平台,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中国钱币学会促进行业学术交流与进步。比如,在“纪念纸币诞生1000年学术会议”上发布的《成都会议共识》,推动了全国纪念纸币诞生千年活动的开展;联合召开的“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技术成就”学术研讨会,产生一批新的成果。


第三,做好钱币知识普及,讲好中国钱币故事。我们聚焦重点前沿问题,邀请专家学者面向公众举办钱博讲堂,弘扬货币文化。官方微博通过原创内容传播货币史和钱币知识,激发更多人了解和走进博物馆,曾被人民网政务微博评为“年度全国十大博物馆微博”。依托公众号发布“中国货币史之旅”系列和“暑期云游博物馆”系列宣传,被多个媒体平台转发。同时,在电视台的专题片、纪录片中宣传钱币文化。


第四,通过“博物馆+文创”的方式拉进与新观众群体的距离,增加观众的体验感。近几年自主开发文创产品有20余种。去年,我馆研发的文创产品系列荣获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2023年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钱世今生”集印册、纸币千年护照等,很受观众青睐。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金融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可以为培育及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哪些具体工作?


李明:红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钱币博物馆深化红色金融史宣传教育工作,打造了“红色金融历史展”品牌。我们与银行机构、红色老区合作举办巡展、联展。开展专题研究,撰写红色金融文章和专著,宣传红色金融知识和馆藏红色货币,推动红色金融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配合《共和国符号》纪录片拍摄了红色货币及相关展览内容,将红色金融文化广泛传播。


近几年,大批企事业单位来馆进行主题党日活动。我馆丰富的红色货币文物以及有关红色金融史的生动阐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起到了积极作用。


迎接新挑战


《金融时报》记者:您怎么看待当前博物馆的现状和使命?


李明:在当今的中国,博物馆的建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博物馆自身也在积极发掘和弘扬文物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致力于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媒体上出现了“博物馆热”的讨论,反映出公众对博物馆及其所承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


李明:我认为未来的博物馆会是数字化的,VR、AR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观众可以在互动项目和沉浸式体验中获取知识。也可能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AI技术帮助分析每位观众的需求与兴趣,生成专属参观方案。未来的博物馆将会成为文化交流互动的中心,通过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并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中国钱币博物馆将积极运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打造智能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服务社会公众。




北京金币网 www.bjjb.net 邮币卡共享
手机13901203358(大宗业务)13366666597(一般业务)
北京金币理财,打造第一品牌!推荐黑马,互利共赢!
工行北京海淀区西区支行:6222020200030743500
农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6228480018415948373
建行北京鼎昆支行:623668001000193828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