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周安庆
投资收藏中华民族传统书画艺术品,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经济活动。其实单从审美欣赏角度来看,并无古今字画之别。但史学评价素来有“益棺定论”之说,因而人们“回头看”相对比较容易。譬如已故历史名家艺术地位相对固定,在经历多年的市场运作后,目前作品价位虽较高,如果需求方在适当时机以合理的价格收藏,一般风险并不会大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今人的未来发展状况呢?
投资收藏当代字画需要涉及到作者长期刻苦修炼、社会发展条件限制等诸方面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作者名望、字画品相与证史性、交易价格等,则历来为投资收藏的基本要素。如果某位书画家的艺术成就最终尚不能为社会所普遍地接受认同,那么投资收藏其作品就不太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价值)上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书画家(连同业余的在内)约有数十万之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些人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由于遭受“文革”等众所周知的因素冲击耽误影响,特别是较多的中、青年一代,在相关知识修养、传统笔墨功底力方面底气尚显不足。因此依笔者之陋见:目前书画坛中真正具备大家水准的书画名家似乎屈指可数,更多的人尚有待时间的严峻考验。
从学术性讲,任何艺术史上的科学创新即使独辟蹊径,都必须建立在相应的传统基础上,更需经受历史的千锤百炼,同时还应对后人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影响。如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的怀素、米芾、王铎、林散之等开宗立派大师;再如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等名家作品,均极具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让人们几乎一眼可辨。因此在大浪淘沙中投资收藏当代书画名家的艺术精品,笔者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把握中国书画艺术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与创作风貌、继承传统与探究创新的演化脉络,同时对中外相关的艺术发展史也要尽可能地有所了解。否则就难以辨识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哪些是拼凑模仿,或者一味地追求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所谓“新奇”、“荒诞”、“怪异”等,必然也就不可能迈进投资收藏的门槛。如傅抱石大师一生勤奋刻苦,艺术成就卓越。他为了画好名山大川,不仅走遍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而且连地质、地貌学等理论都曾经涉猎过。著名的“抱石皱”则是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发扬传统而独创形成的(起初曾被认为“没有传统”,偶然中的发现却包含着必然的唯物辩证法(可参阅有关傅抱石的传记著作等)。
二、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掌握书画名家的艺术成长道路及其学术创造成就。这其中还包括对个人基础功底、知识修养、性格人品、悟性潜能、从艺实践、师承渊源、审美观点、创作风格、独特技法手段、作品时代意蕴等全貌状况了解。但这些问题却常被一般人所忽视或难以做到清楚地理解好,因此要想发掘出真正有所作为的当代书画名家并非易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顾历史上就曾经出现不少书画家“未热即衰”、“昙花一现”、“大器晚成”甚至身后才“独放异彩”等种种现象。大画家齐白石27岁起才坚持学画,40岁走出家乡四出广交神游,衰年变法后终得以功成名就。而当代也存在极少数静气不足的书画家,一旦小有“名望”后便过多地沉醉于赞誉、应酬交际之中,往往不思进取而依靠名声、地位混社会,其未来艺术实力和发展后劲就可想而知了。
三、必须对书画家个人艺术成就被社会所认知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尽可能客观全面地理性剖析判断。尤其在当前商业功利色彩日渐浓重的社会里(艺评人队伍的分化、整合及其导向作用更不可低估),要历史性地看待这种成功是否具备必然性与长期性、顺应时代艺术发展规律与否;是经过个人努力奋斗、伯乐慧眼识珠偶然显露出来,还是浮躁急功近利、人为“包装”炒作走捷径所致;是因为占据了比较有利的社会位置才得以“出头露面”(这也是一种不平等艺术竞争形式),还是假托师傅(流派等)之名暂时“借光”的结果……。上述一系列问题情况也比较复杂。就宣传“包装”而言,既有经营机构因为发掘市场、企图提升某书画家作品艺术(经济)价值而造成的,也有人为自欺欺人而滥竿充数产生的。因此投资收藏者都应当尽可能地事先分门别类,调查了解清楚。否则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市场领域内,走人误区或者“吃药”上当都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人才辈出的社会变革时代。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对人们的思想情操、法制伦理、生活追求等诸方面,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艺术家并不都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亦概不例外。
就当代艺术品的投资收藏选择标准来看,著名文化史专家余秋雨先生有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不无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和古代艺术家纪念馆中熙熙攘攘的游客,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涌向某个现代艺术家的欢呼激情。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人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参见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之散文“青云谱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