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是什么?邮票是邮资凭证,也是艺术收藏品。发行量或存世量小于需求量,供不应求,其价格就会出现上涨,就会沉淀到收藏领域,成为收藏品。反之,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剩余的部分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邮政通信领域进行正常的消耗,实现其邮资凭证的属性。所以说,无论如何,除了人们的收藏之外,过剩的邮票只有一个消耗渠道,那就是需要中国邮政付出劳动来完成它最后的使命。即使是采取各种手段来阻止和妨碍它的正常使用,也只能减缓消耗的过程,而不会使它自然灭亡,最终还是需要发行者来用劳动来交换。
邮票意味着什么?对集邮者和消费者来说,邮票意味着提前向中国邮政预付了邮资,邮票就是预付邮资之后得到的一种凭证,在未使用之前,就是一种债权的体现,人们有权利随时要求在无人提供邮政服务来偿还。对中国邮政来说,发行邮票的收入只是一种“预收账款”或“应付账款”,邮票只是一种债务的具体体现。无论如何,只要中国邮政不破产,这种债务就不会消失,只能用劳动来抵偿。改制在继承资产和债权的同时,也必须继承所有的债务,这是法律所明文规定的,是永远不可能逃避的。
近年来,在广大人民维权的压力下,在邮政为了自身改制的需求下,中国邮政销毁了各省市库存的邮资票品,为邮票的收藏市场减轻了压力,为改制后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的开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但是,邮票在未出售以前,对中国邮政来说只是一种票证和单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只有出售以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有价证券,才形成了真正的债务关系。邮政销毁未发售的邮票,就好比中国人民银行销毁破旧的人民币一样,除了损失一些印刷成本和相关的费用外,资产并没有遭受损失。邮政真正的包袱是已经出售、但还未进行消耗的邮票,这部分邮票,只要低于或等于面值,以后必然会进入邮政通信领域,这才是邮政真正的债务和负担。不解决这个问题,改制后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邮票继续打折,上百亿的打折邮票会像幽灵一样伴随着改制后的集团公司,不但会影响经营业绩,还会影响以后的融资、上市等经营战略。
可悲可笑的是,在改制前为数不多的宝贵时间内,中国邮政的高管们为了自身的业绩和利益,不是想办法解决真正的遗留问题,反而想尽一切办法阻碍邮票的正常使用,一些基层的管理者和普通职工也变本加厉。中国邮政的员工们,你们在断奶之前,不在“父母”的关照下解决问题,非要离家出走后自己扛上这个包袱去闯天下,为什么不轻装上阵呢?高层领导们在改制后会转变身份,成为国家公务员,端上铁饭碗,从此高枕无忧,可以不考虑以后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事情。但是基层的管理者和普通的员工们,你们以后就要靠自己吃饭了,不要助纣为虐,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打折票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流通和使用渠道畅通,经过一定的消耗,基本达到供求平衡,就会逐步达到或高于面值,自然就会沉淀到收藏领域。如果你们不是把眼光只盯在新邮上做文章,只是用新邮来制作质次价高的邮品来牟取暴利。而是把眼光放远一些,放在目前的打折票上,畅通邮票的使用渠道,利用全国上万个邮政窗口和上千个集邮公司以及庞大的营销队伍,在市场上收购一些打折邮票,主动放到邮政窗口上消耗和制作一些价位低廉的邮品进行销售,打折票的问题马上就会解决,而且也会得到很大的经济利益。如果你们畅通了消耗渠道,来收购邮票,就会极大的鼓舞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你们也不见得能收到多少,打折票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为了暂时的利益,不尽快解决打折票的问题,会拖垮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集邮和邮票市场,到最后,遭受重大损失的还是你们中国邮政,长痛不如短痛。
可是目前的现状呢?让人说什么好呢?我只能说,愚蠢的中国邮政,可恨的邮政高管,可悲的邮政职工,可怜的中国邮人,可叹的中国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