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布了今年头三套新邮的发行量后,近日国家邮政局又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纪特邮票的发行量。从绝对值来看,今年一季度新邮的发行量依然延续了近两年适度减量的趋势,除了生肖等少数邮票发行量稍大之外,大部分新邮的发行量被控制在了800万套以下,这无疑是可喜的,至少说明了邮政对新邮发行量的控制正越来越接近大家的预期。不过,最应该引起反应的邮市却似乎对此颇为平静,大盘整体走势基本未变,新邮发行量公布缘何难掀波澜呢?各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头三套新邮发行量的提前公布已经开始了邮品价格走势的市场调整之路
国家邮政局前不久刚刚公布了今年头三套新邮的发行量,与此次公布一季度新邮发行量的间隔很短。事实上,由于除了生肖邮票发行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大外,《武强木版年画》和《民间灯彩》的发行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大家揭示了今年新邮的大致发行量水平,足以为市场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因此,在头三套新邮发行量公布之后,市场势必已经开始了自发的邮品价格走势的调整之路,近一段时期市场行情的较大起伏即可以看作是年底市场各种变数所造成的正常波动,其中当然也不能排除市场在知悉头三套新邮发行量之后而作了自发的调整。事实上,在经历了头三套薪邮发行量公布后的调整时期后,市场其实已经相应地作好了对一季度乃至其后所发行新邮价值与价格的重新定位,并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价格体系,在没有特别因素出现的情况下,轻易打破这个价格体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临近年底,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仅仅凭着一季度几套新邮的发行量减少去“搏”一把,显然也不会是成熟的投资者所愿意承担的风险。
二、相比发行量投资者更为关注新邮的销毁数量
国家邮政局今年公开承诺,对发行期届满的新邮将统一销毁库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起到了支撑和刺激作用。而作为投资者来说,检验政策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就是看国家邮政局能否按照承诺公开销毁发行期届满后库存的新邮并对公众有个明确的说法,但在这一点上,市场人士和投资者显然是失望的:失望之一在于销毁工作一拖再拖或者说是销毁信息的公布一再延迟,让投资者隐隐感到一种不安,时间越长,这种不安就越强烈而明显,信心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失望之二在于销毁工作的透明度明显不足。尽管借着公布今年一季度新邮发行量的机会,国家邮政局向公众传达了库存新邮销毁工作已经按承诺落实的信息,但是究竟销毁了多少新邮、各地的进展情况如何,却又语焉不详,整个销毁过程更是缺乏必要的民意监督,这与市场人士和投资者最为推崇的公开销毁、公开监督、公开信息的要求差距较为明显,因此难免被部分投资者指为“用意可疑”。事实上,投资者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销毁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也就意味着监督销毁工作尚缺乏周密性,依然会有漏洞存在,这种漏洞的存在会否对邮市造成消极影响,并不是光靠一纸公告就能解释清楚的,在这一点上,至少到目前为止,邮政方面还是考虑欠周的。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新邮的销毁数量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键性意义与作用,但作为投资者考验邮政诚信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意义又远超于其本身,所以在新邮销毁情况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赢得市场人士和投资者的充分信任,放手介入也就很难实现。
三、新邮发行减量的幅度还远未与市场的真实需求量相匹配
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减量的真实性,毕竟这是近些年来罕见的大部分新邮发行量降到800万套以下,我们同样也无法否认一套邮票在780万和880万两个发行量水平上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会有所区别,至少800万以下发行量的邮票一般而言肯定会比880万发行量的邮票更有投资意义与价值。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哪一个发行量要想真正对邮票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产生真正的关键性的支撑作用,首要的就是要与市场的真实需求量相匹配,假设市场的真实需求量只有100万,那么700万与800万之间100万的发行量差距并不足以带来邮票收藏与投资价值质的差别。以这个标准来审视今年一季度新邮的发行量,谁也不敢说这已经体现了市场的真实需求量,大家心里都清楚,在经历了这些年的低迷之后,真正参与到市场中的投资群体究竟还剩多少,接近800万的发行量究竟会由谁去承接、去消化。由此来看,2006年新邮如今依然能保持整体价格在面值之上已经算是相当成功和幸运的了,要想在公布一季度新邮发行量后再迅速来一次“大飞跃”,恐怕并非易事。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