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健初
10月邮市一反常态,秋风秋雨,愁煞邮人。决定做顽强的守候者,不妨对三类邮票持有坚定的信心。
其一,逐步走出低谷的早中期JT邮票。关注这类邮品,是从集邮队伍结构来分析的。进入21世纪,集邮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40岁以下的集邮人,在集邮队伍所占比例,估计不到30%,甚至更少。以“集”为主的老集邮者,数十年不变,依旧坚守着他们旧有集藏观念,也就是传统的邮票增值三要素,即题材精、设计好、发行量适中。虽然集邮结构老化,但他们的集邮观念,却顽强地一代一代向下传递,并得到集邮新军的高度认可。因此符合上述要素的邮品,水远是市场的热门,是邮市永远不倒的旗,且渐渐成为邮市行情最有力的支撑者。类似邮品,发行时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如绘画题材的“齐白石”、“奔马”、“仕女图”,如花卉题材的“荷花”、“山茶花”、“月季”,如戏剧题材的“京剧脸谱”、“京剧旦角”等,无论是单套邮票,还是小型张,沉淀性都非常好,近三四年来,市场价格坚挺。“庚申猴”就是其中最典型也最具说服力的实例。
其二,充分调整到位的编年小型张。自1992年开始的编年小型张,因发行量过大,遭到市场的摒弃,最低时,市场成交只在面值左右,参与者每每提及,总以“垃圾张”来形容。也正因为如此,编年小型张沉淀性极差,市场流出的大量低价货源,大多消耗在邮政流通之中。2000年之后,管理层治理集邮环境,编年小型张又首先被纳入清理对象,从相关部门公布的销毁数字看,排名在前的品种,无一不是这类天量编年小型张。物极必反,编年小型张因天量而遭贬,但这个“量”,又是出头之鸟,瞄得多了,打得多了,“天”也就自然而然消失,只剩下货真价实的“量”了。编年小型张存世量究竟有多大,现在没有专门的统计数字,但估计已经远不及当初实际印量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量下去了,价自然要上来,经过这些年的充分调整,这些编年小型张也逐步走出它们的低谷,虽仍有小型张在面值附近徘徊,抑或低于面值(“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金箔小型张),但大多品种已经翻身,甚至翻了几个身。随时间推移,随集邮大环境进一步完善,这类价格在6元-8元左右的编年小型张,将会成为市场运作的主体,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的关注。
其三,价格适中的2007年新邮。至10月中旬,2007新邮亮相已经在80%以上,再过一段时间,2007新邮发行就要完成它的收官之战。2000年之后,集邮者思路改变,由过去按套收集,变为现在的改年收集,加上以年册为礼品的需求,每年年末,都必然开展激烈而壮观的年册大战。年册是配出来的,特别是地方集邮公司制作年册,票源不能有效保证,因而必然要向市场寻求支持。价格适中的2007新邮,因而短期会有一拨向上的冲击行情。之所以强调“价格适中”,是因为价格过高的品种,多在庄家掌控之中,未来上升空间十分有限;而价格过低,需求受到限制,也难有大的作为。只有价格适中的品种,题材上有优势,设计上有特点,发行量又在不大不小之间。这样的邮品,即使赶不上年末的年册行情,也可长期持有做长线投资。
投资市场也好,投机市场也罢,任何一个市场,不可能持续走高,也不可能持续走低。高了就会往下压一压,低了也会向上拉一拉。在这种时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瞄准对象,看准时机,高抛低吸,做波段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