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 走过低迷 邮市会回暖吗----新安晚报


  共有257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走过低迷 邮市会回暖吗----新安晚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outru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管理员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0527 积分:30182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6/9/30 16:14:00
走过低迷 邮市会回暖吗----新安晚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9 9:10:00 [只看该作者]

走过低迷 邮市会回暖吗

新安晚报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40多岁的陈先生在省城青云楼邮币市场的一个邮票摊位前停留了半个小时,经过一番挑拣他最终买下了24张使用过的旧邮票和2张全新的邮票,总共花费了9元2角。集邮十几年的他不禁感叹了一句:“现在的邮票真是便宜!”

  老邮友的恋邮情结

  在青云楼邮币市场做了近20年邮票生意的朱大爷对近年来的邮票市场感

  触最深的就是“冷清了不少”。朱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在合肥邮票市场上一枚普通邮票的均价在5角钱左右,面相较好的邮票价位也只在1~3元之间,这样的价位跟1997年、1998年高峰时期根本没法比。“那两年邮票炒得可热了,很多人都以买卖邮票来投机,结果,导致了邮票市场的混乱,于是国家就开始大量发行邮票,借以调整供需关系,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矫枉过正,邮品的价格整体下降。”朱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经营邮票的商家进货的价格是面值的5~6折,卖出去的价格则是面值的8~9折,很多普通邮票的面值都不足1元,商家只能赚取其中微薄的差价。“邮票多了,也不作兴炒了,市场就冷下来了”。

  然而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朱大爷便有说不完的话。“我和邮票差不多结缘了大半辈子。”朱大爷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拿着自己每个月36块5的工资,和一帮邮票“发烧友”们痴迷于集邮的乐趣之中。“那时我们还聚会交流集邮心得,有时候还跟外国朋友换票呢。”记者了解到,所谓换票,就是当时外国邮票爱好者在邮政刊物上刊登寻票或者换票启事,有兴趣的朋友就相互通信联系,私下交换各自国家的邮票。朱大爷说他就和东南亚的“邮友”们进行过友好的交换,说起那时的情景朱大爷脸上不禁流露出些许得意。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玩邮票了,他们学习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就算有时间,玩的选择也很多,电脑啊什么的,都不稀罕邮票了。邮币市场里以前还能看见家长带着孩子来买邮票,这些年都不见了踪影。”说到这些,朱大爷不无感慨,他觉得集邮的乐趣似乎在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不过对于近年来低温的邮票收藏市场,朱大爷遗憾之余也带有一种风雨过后的释然,他对集邮有自己的理解。“前些年炒作得太厉害,我总觉得集邮是种乐趣,是爱好,不应该投机炒作的。”

  “小股市”有大乐趣

  事实上,朱大爷也许并不清楚,邮票的簇拥者近来正“暗流涌动”。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的刘小姐就是一个例子,她告诉记者,她从11岁开始集邮,不仅每天省下早饭钱买邮票,有时还拉着姐姐一起入伙,1997年她拽着母亲去了趟邮局,挑中一套香港回归的纪念邮票,结果导致母亲一个星期没给她好脸,因为付钱时母亲才知道这10来枚邮票要300多块钱。然而高中紧张的学习使她不得不停下集邮的脚步,邮票似乎越来越远。不过刘小姐说,她把对邮票的情结存在心底,大学期间,又重新开始了集邮人生,觅回了无数乐趣。

  人们把邮市称为“小股市”,然而它却比投资股市多了些情趣。徜徉于邮市之中的人们并不单纯为投资赚钱,对于邮票的喜爱使得他们跳出了单调的赚与赔的圈圈,成为收藏与投资的“两栖动物”。这些年邮市经历了连续十年的低迷,如今邮市回暖的脚步似乎已在不断加快。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邮票发行的阶段主要有“老纪特”(最先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文革前期的以“文”开头作为志号的“文”字邮票、文革后期的“编号票”、1974年前后发行的“新JT”邮票和1992年起使用的以发行年份加发行套数为志号的“编年票”。近来,不仅仅是新发行的嫦娥、奥运题材邮票,往年邮品的身价也随着整个大盘的上扬呈现出一番回暖高升的势头。例如,以梅兰芳舞台艺术为主题的3套邮票目前皆价格不菲,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价格更是达到近4万元,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邮票之一。

  投资应走精品之路

  业内人士指出,邮票投资者应该走精品之路。“1967年之前的‘老纪特’邮票最值得投资收藏,因为它们存世量少,消耗很多,基本上都沉淀在广大的集邮收藏群体之中,因此,‘老纪特’邮票的价格都较高,保值、增值比较稳定,是长期收藏投资群体的首选。例如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特67《黄山风景》16枚、特56《蝴蝶》20枚、特38《金鱼》12枚、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等,这些邮票的市价早已过3000元。”另外,记者了解到,印制华美、品相完整(未使用过的全新邮票)、发行量小、题材好并且受众人追捧的邮票颇具收藏价值,而1992年至2002年的邮票由于发行量过大,发行不精,不太适宜做投资。

  朱静 本报见习记者 陈丽卿

  老邮友的恋邮情结

  在青云楼邮币市场做了近20年邮票生意的朱大爷对近年来的邮票市场感

  触最深的就是“冷清了不少”。朱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在合肥邮票市场上一枚普通邮票的均价在5角钱左右,面相较好的邮票价位也只在1~3元之间,这样的价位跟1997年、1998年高峰时期根本没法比。“那两年邮票炒得可热了,很多人都以买卖邮票来投机,结果,导致了邮票市场的混乱,于是国家就开始大量发行邮票,借以调整供需关系,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矫枉过正,邮品的价格整体下降。”朱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经营邮票的商家进货的价格是面值的5~6折,卖出去的价格则是面值的8~9折,很多普通邮票的面值都不足1元,商家只能赚取其中微薄的差价。“邮票多了,也不作兴炒了,市场就冷下来了”。

  然而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朱大爷便有说不完的话。“我和邮票差不多结缘了大半辈子。”朱大爷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拿着自己每个月36块5的工资,和一帮邮票“发烧友”们痴迷于集邮的乐趣之中。“那时我们还聚会交流集邮心得,有时候还跟外国朋友换票呢。”记者了解到,所谓换票,就是当时外国邮票爱好者在邮政刊物上刊登寻票或者换票启事,有兴趣的朋友就相互通信联系,私下交换各自国家的邮票。朱大爷说他就和东南亚的“邮友”们进行过友好的交换,说起那时的情景朱大爷脸上不禁流露出些许得意。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玩邮票了,他们学习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就算有时间,玩的选择也很多,电脑啊什么的,都不稀罕邮票了。邮币市场里以前还能看见家长带着孩子来买邮票,这些年都不见了踪影。”说到这些,朱大爷不无感慨,他觉得集邮的乐趣似乎在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不过对于近年来低温的邮票收藏市场,朱大爷遗憾之余也带有一种风雨过后的释然,他对集邮有自己的理解。“前些年炒作得太厉害,我总觉得集邮是种乐趣,是爱好,不应该投机炒作的。”

  “小股市”有大乐趣

  事实上,朱大爷也许并不清楚,邮票的簇拥者近来正“暗流涌动”。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的刘小姐就是一个例子,她告诉记者,她从11岁开始集邮,不仅每天省下早饭钱买邮票,有时还拉着姐姐一起入伙,1997年她拽着母亲去了趟邮局,挑中一套香港回归的纪念邮票,结果导致母亲一个星期没给她好脸,因为付钱时母亲才知道这10来枚邮票要300多块钱。然而高中紧张的学习使她不得不停下集邮的脚步,邮票似乎越来越远。不过刘小姐说,她把对邮票的情结存在心底,大学期间,又重新开始了集邮人生,觅回了无数乐趣。

  人们把邮市称为“小股市”,然而它却比投资股市多了些情趣。徜徉于邮市之中的人们并不单纯为投资赚钱,对于邮票的喜爱使得他们跳出了单调的赚与赔的圈圈,成为收藏与投资的“两栖动物”。这些年邮市经历了连续十年的低迷,如今邮市回暖的脚步似乎已在不断加快。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邮票发行的阶段主要有“老纪特”(最先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文革前期的以“文”开头作为志号的“文”字邮票、文革后期的“编号票”、1974年前后发行的“新JT”邮票和1992年起使用的以发行年份加发行套数为志号的“编年票”。近来,不仅仅是新发行的嫦娥、奥运题材邮票,往年邮品的身价也随着整个大盘的上扬呈现出一番回暖高升的势头。例如,以梅兰芳舞台艺术为主题的3套邮票目前皆价格不菲,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价格更是达到近4万元,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邮票之一。

  投资应走精品之路

  业内人士指出,邮票投资者应该走精品之路。“1967年之前的‘老纪特’邮票最值得投资收藏,因为它们存世量少,消耗很多,基本上都沉淀在广大的集邮收藏群体之中,因此,‘老纪特’邮票的价格都较高,保值、增值比较稳定,是长期收藏投资群体的首选。例如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特67《黄山风景》16枚、特56《蝴蝶》20枚、特38《金鱼》12枚、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等,这些邮票的市价早已过3000元。”另外,记者了解到,印制华美、品相完整(未使用过的全新邮票)、发行量小、题材好并且受众人追捧的邮票颇具收藏价值,而1992年至2002年的邮票由于发行量过大,发行不精,不太适宜做投资。

  朱静 本报见习记者 陈丽卿

  老邮友的恋邮情结

  在青云楼邮币市场做了近20年邮票生意的朱大爷对近年来的邮票市场感

  触最深的就是“冷清了不少”。朱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在合肥邮票市场上一枚普通邮票的均价在5角钱左右,面相较好的邮票价位也只在1~3元之间,这样的价位跟1997年、1998年高峰时期根本没法比。“那两年邮票炒得可热了,很多人都以买卖邮票来投机,结果,导致了邮票市场的混乱,于是国家就开始大量发行邮票,借以调整供需关系,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矫枉过正,邮品的价格整体下降。”朱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经营邮票的商家进货的价格是面值的5~6折,卖出去的价格则是面值的8~9折,很多普通邮票的面值都不足1元,商家只能赚取其中微薄的差价。“邮票多了,也不作兴炒了,市场就冷下来了”。

  然而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朱大爷便有说不完的话。“我和邮票差不多结缘了大半辈子。”朱大爷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拿着自己每个月36块5的工资,和一帮邮票“发烧友”们痴迷于集邮的乐趣之中。“那时我们还聚会交流集邮心得,有时候还跟外国朋友换票呢。”记者了解到,所谓换票,就是当时外国邮票爱好者在邮政刊物上刊登寻票或者换票启事,有兴趣的朋友就相互通信联系,私下交换各自国家的邮票。朱大爷说他就和东南亚的“邮友”们进行过友好的交换,说起那时的情景朱大爷脸上不禁流露出些许得意。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玩邮票了,他们学习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就算有时间,玩的选择也很多,电脑啊什么的,都不稀罕邮票了。邮币市场里以前还能看见家长带着孩子来买邮票,这些年都不见了踪影。”说到这些,朱大爷不无感慨,他觉得集邮的乐趣似乎在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不过对于近年来低温的邮票收藏市场,朱大爷遗憾之余也带有一种风雨过后的释然,他对集邮有自己的理解。“前些年炒作得太厉害,我总觉得集邮是种乐趣,是爱好,不应该投机炒作的。”

  “小股市”有大乐趣

  事实上,朱大爷也许并不清楚,邮票的簇拥者近来正“暗流涌动”。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的刘小姐就是一个例子,她告诉记者,她从11岁开始集邮,不仅每天省下早饭钱买邮票,有时还拉着姐姐一起入伙,1997年她拽着母亲去了趟邮局,挑中一套香港回归的纪念邮票,结果导致母亲一个星期没给她好脸,因为付钱时母亲才知道这10来枚邮票要300多块钱。然而高中紧张的学习使她不得不停下集邮的脚步,邮票似乎越来越远。不过刘小姐说,她把对邮票的情结存在心底,大学期间,又重新开始了集邮人生,觅回了无数乐趣。

  人们把邮市称为“小股市”,然而它却比投资股市多了些情趣。徜徉于邮市之中的人们并不单纯为投资赚钱,对于邮票的喜爱使得他们跳出了单调的赚与赔的圈圈,成为收藏与投资的“两栖动物”。这些年邮市经历了连续十年的低迷,如今邮市回暖的脚步似乎已在不断加快。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邮票发行的阶段主要有“老纪特”(最先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文革前期的以“文”开头作为志号的“文”字邮票、文革后期的“编号票”、1974年前后发行的“新JT”邮票和1992年起使用的以发行年份加发行套数为志号的“编年票”。近来,不仅仅是新发行的嫦娥、奥运题材邮票,往年邮品的身价也随着整个大盘的上扬呈现出一番回暖高升的势头。例如,以梅兰芳舞台艺术为主题的3套邮票目前皆价格不菲,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价格更是达到近4万元,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邮票之一。

  投资应走精品之路

  业内人士指出,邮票投资者应该走精品之路。“1967年之前的‘老纪特’邮票最值得投资收藏,因为它们存世量少,消耗很多,基本上都沉淀在广大的集邮收藏群体之中,因此,‘老纪特’邮票的价格都较高,保值、增值比较稳定,是长期收藏投资群体的首选。例如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特67《黄山风景》16枚、特56《蝴蝶》20枚、特38《金鱼》12枚、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等,这些邮票的市价早已过3000元。”另外,记者了解到,印制华美、品相完整(未使用过的全新邮票)、发行量小、题材好并且受众人追捧的邮票颇具收藏价值,而1992年至2002年的邮票由于发行量过大,发行不精,不太适宜做投资。

  朱静 本报见习记者 陈丽卿

  老邮友的恋邮情结

  在青云楼邮币市场做了近20年邮票生意的朱大爷对近年来的邮票市场感

  触最深的就是“冷清了不少”。朱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在合肥邮票市场上一枚普通邮票的均价在5角钱左右,面相较好的邮票价位也只在1~3元之间,这样的价位跟1997年、1998年高峰时期根本没法比。“那两年邮票炒得可热了,很多人都以买卖邮票来投机,结果,导致了邮票市场的混乱,于是国家就开始大量发行邮票,借以调整供需关系,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矫枉过正,邮品的价格整体下降。”朱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经营邮票的商家进货的价格是面值的5~6折,卖出去的价格则是面值的8~9折,很多普通邮票的面值都不足1元,商家只能赚取其中微薄的差价。“邮票多了,也不作兴炒了,市场就冷下来了”。

  然而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朱大爷便有说不完的话。“我和邮票差不多结缘了大半辈子。”朱大爷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拿着自己每个月36块5的工资,和一帮邮票“发烧友”们痴迷于集邮的乐趣之中。“那时我们还聚会交流集邮心得,有时候还跟外国朋友换票呢。”记者了解到,所谓换票,就是当时外国邮票爱好者在邮政刊物上刊登寻票或者换票启事,有兴趣的朋友就相互通信联系,私下交换各自国家的邮票。朱大爷说他就和东南亚的“邮友”们进行过友好的交换,说起那时的情景朱大爷脸上不禁流露出些许得意。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玩邮票了,他们学习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就算有时间,玩的选择也很多,电脑啊什么的,都不稀罕邮票了。邮币市场里以前还能看见家长带着孩子来买邮票,这些年都不见了踪影。”说到这些,朱大爷不无感慨,他觉得集邮的乐趣似乎在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不过对于近年来低温的邮票收藏市场,朱大爷遗憾之余也带有一种风雨过后的释然,他对集邮有自己的理解。“前些年炒作得太厉害,我总觉得集邮是种乐趣,是爱好,不应该投机炒作的。”

  “小股市”有大乐趣

  事实上,朱大爷也许并不清楚,邮票的簇拥者近来正“暗流涌动”。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的刘小姐就是一个例子,她告诉记者,她从11岁开始集邮,不仅每天省下早饭钱买邮票,有时还拉着姐姐一起入伙,1997年她拽着母亲去了趟邮局,挑中一套香港回归的纪念邮票,结果导致母亲一个星期没给她好脸,因为付钱时母亲才知道这10来枚邮票要300多块钱。然而高中紧张的学习使她不得不停下集邮的脚步,邮票似乎越来越远。不过刘小姐说,她把对邮票的情结存在心底,大学期间,又重新开始了集邮人生,觅回了无数乐趣。

  人们把邮市称为“小股市”,然而它却比投资股市多了些情趣。徜徉于邮市之中的人们并不单纯为投资赚钱,对于邮票的喜爱使得他们跳出了单调的赚与赔的圈圈,成为收藏与投资的“两栖动物”。这些年邮市经历了连续十年的低迷,如今邮市回暖的脚步似乎已在不断加快。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邮票发行的阶段主要有“老纪特”(最先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文革前期的以“文”开头作为志号的“文”字邮票、文革后期的“编号票”、1974年前后发行的“新JT”邮票和1992年起使用的以发行年份加发行套数为志号的“编年票”。近来,不仅仅是新发行的嫦娥、奥运题材邮票,往年邮品的身价也随着整个大盘的上扬呈现出一番回暖高升的势头。例如,以梅兰芳舞台艺术为主题的3套邮票目前皆价格不菲,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价格更是达到近4万元,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邮票之一。

  投资应走精品之路

  业内人士指出,邮票投资者应该走精品之路。“1967年之前的‘老纪特’邮票最值得投资收藏,因为它们存世量少,消耗很多,基本上都沉淀在广大的集邮收藏群体之中,因此,‘老纪特’邮票的价格都较高,保值、增值比较稳定,是长期收藏投资群体的首选。例如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特67《黄山风景》16枚、特56《蝴蝶》20枚、特38《金鱼》12枚、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等,这些邮票的市价早已过3000元。”另外,记者了解到,印制华美、品相完整(未使用过的全新邮票)、发行量小、题材好并且受众人追捧的邮票颇具收藏价值,而1992年至2002年的邮票由于发行量过大,发行不精,不太适宜做投资。

  朱静 本报见习记者 陈丽卿




北京金币网  邮币卡共享
小灵通:010-86594600  电话:010-82230229
人生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