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和万般等待之下,06年前三套邮票的发行量近日终于由权威媒体予以了公布,除了《丙戌年》邮票和小本票发行量略略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武强木版年画》邮票、小全张以及《民间灯彩》邮票的发行量都显示出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这三套邮票的发行量对今年其他新邮的基本属性和投资价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议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高兴者,当然也有被《丙戌年》发行量所吓怕者。不过,统观这三套邮票的发行量状况,窃以为,“不怕不怕,我神经比较大”是最理想的心态:
一、发行量整体下降是好事,但显著见效言之过早
看到《武强木版年画》和《民间灯彩》的发行量,一些市场人士和投资者惊呼已经回复到1987年的水平。诚然,1987年的邮票发行量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邮市投资者所称道,该年所发行的邮票也始终是市场上的强势品种,体现出量对邮品投资价值的重要支撑作用。这些年,由于邮市的持续低迷,大量新邮乏人问津,无论对邮政还是投资者而言都损失惨重,因此邮政主管部门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新邮发行量的调控,新邮发行量呈逐年下降之势头,因此无论新邮发行方式如何变化,新邮发行量下降的态势其实早就显露出了端倪,《武强木版年画》和《民间灯彩》只不过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趋势而已,特别是在邮政主管部门几次三番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严格控制发行量的意图后,这种减量原本就应当在意料之中。当然,与以往的发行方式相比,今年的新邮发行方式固然并不能完全做到真实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但似乎还是更为合理一些的。
不可否认,新邮发行量的整体下降对稳定市场人心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市场的修养生息,因此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真像某些人士所惊呼的那样“回复到了1987年的水平”(潜台词则是投资价值与1987年邮票相当)则显然言之过早,关键就在于这样的比较脱离了现实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集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也是邮市投资启动的一个重要时刻,牢固的集邮爱好者群体和相对有序的投资环境保证了在对发行量有力调控的情况下,邮品的投资价值能够比较快速的提高。事过境迁,现在邮市的投资规模虽然远比当时来得庞大,但是大家心里肯定都很清楚,这其中大量的是“不良资产”,很难转化为推动邮市一步步向上前进的有效动力,相反倒是起到了相当严重的迟滞作用。而且在邮市逐渐衰败的过程中,伴随着集邮人口大量流失的现象,以至于有人大声疾呼“集邮已接近夕阳收藏的边缘”,这种种现象都说明目前邮品所处的投资环境事实上是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这种区别是本质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对比两者的发行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只能站在当前邮市发展的现实状况下来审视新邮的发行量,这样的减量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观察发行量明确后的邮品市场表现,我们几乎可以说这些经过较大幅度减量的邮品投资价值肯定会有所抬升,但我们不敢肯定的是这种拾升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而这正是需要市场运行去检验的,与主观判断完全是两码事。
二、《丙戌年》发行量大是生肖邮票的惯例,不具备普遍意义
至于《丙戌年》生肖邮票发行量大的问题,相比前两年的生肖邮票而言,确实是有所增量的,但客观来看,增量幅度并不算很大,关键在于多年的低迷状况已经使许多投资者谈“量”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相当明显。事实上,生肖邮票发行量大的问题其实已经形成惯例,每年发行量最大的新邮肯定是生肖邮票,而且相对其他新邮而言,量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就这一点而言,《丙戌年》生肖邮票只是延续了这种惯例而已,而且考虑到生肖情结对生肖邮票需求量的刺激作用,我们还是应当说《丙戌年》邮票的发行量还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鉴于以往市场对生肖邮票旺盛的需求,往往具备较大的投资机会和空间,在今年新邮发行方式和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分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适当增加生肖邮票的预订数量、从而造成《丙戌年》邮票发行量上升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只要这种增量的幅度不是太过分,那么投资者理应可以理解与接受。而且,从生肖邮票的特性与以往的表现来看,由于与绝大部分当年新邮相距甚远,因此虽然容易成为市场一定时期的热点,但却很难具备普遍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今年同样不会例外。根据上述情况,笔者以为,这三套新邮发行量公布以后,大多还属于市场预想范围之内,可接受程度较高,尚不至于引起市场的剧烈动荡,尽管不一定能带来大惊喜,但也不用害怕——不怕不怕,在经过多年的邮市历练后,投资者的神经理应比较大。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