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新闻中心钱币新闻 → 创新类邮品未必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罗伟


  共有194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创新类邮品未必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罗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田在心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总版主
等级:侠圣 帖子:85301 积分:238148 威望:100 精华:27 注册:2004/12/8 12:30:00
创新类邮品未必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罗伟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22 7:49:00 [只看该作者]

十年来,我国邮资票品的发行越来越有市场化倾向,各种创新品种接踵而至。从《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开始,到联合发行邮票、双连张、不干胶邮票、个性化邮票、贺年专用小全张、绢质小版张,及至今年六月面世的《孔融让梨》不干胶小本票等等……十年来,邮品的发行越来越有市场化倾向,发行部门通过不断创新邮品形式来吸引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眼球。一个个“噱头”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成为邮市中一拨拨短暂“热浪”的“领潮儿”。

邮市投资者和集邮收藏者可以发现,这些具有创新题材的邮品往往会成为市场热力追捧和主力资金运作的重点对象,经常在短期内出现价格的快速上涨。但是,一旦热潮退却,“热点”不再,则往往又会成为套牢在许多投资者脖子上的“绳套”。关于这一点,历史已多次证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张。十年前,《香港回归祖国》邮票及小型张、金箔张伴随香港回归隆重发行。当时邮人对金箔张的追逐最为热烈,因为它不仅题材重大,还是中国邮票史上首枚金箔邮票。而且,当时正值1997年邮市大高潮之年,邮政部门大举加大新邮的发行量,金箔张达到2000万的天量,并且面值定在50元的天价,发行价最高达到120元。发行当日,市场交易价格最高达到600多元,令人瞠目结舌。然后随着货源的不断涌入,金箔张一路下滑,价格越卖越低。同时随着1997年邮市大高潮退却,金箔张陆续跌破120元和100元的发行价,随后又跌破50元的面值,最低时竟降到18元,严重打折,还无人问津。时到如今香港回归已经十周年了,它仍在面值下打折徘徊。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满足广大投资者和集邮爱好者的需求,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创新对提升邮品的投资价值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在近年来的邮市实践中大家也发现,一有新品种、新形式出来,大家总是翘首以待。但是,如果以此就认为创新必然会带来邮品价值的大幅度提升,就能导致邮品价格的直线上升,那就是错误的了,只是片面误读了创新与邮品投资价值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至少在目前阶段,决定邮品投资价值的关键因素还是“四量”:发行量、消耗量、存世量和需求量。邮品的投资价值要想大幅度得到提升,缺一不可。我国邮品真正能在较长时间内始终走势稳定而又有一定上涨幅度的,大多是那些“四量”因素齐备的板块和品种,比如JT票的早中期品种等等。

通过创新邮品的发行,扩大对集邮事业的宣传、扩大邮品投资的影响,同时又能给邮品发行部门带来较为良好的收益,这无疑是很好的想法。但事实上,创新邮品往往只是“一招鲜”,连续发行之后,很难再现第一个品种的风采。比如绢质小版张第一枚《文房四宝》发行后就为市场热捧,而第二枚《年画》绢质小版张的表现则与之相距甚远。同样,2003年小版张发行之后,到现在已成为邮市的“中流砥柱”,而从2005年以后发行的小版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还有刚发行不久的《孔融让梨》小本票,尽管有“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不干胶邮票小本票”的殊荣,但它并没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邮市投资者和集邮爱好者的投资收藏兴趣转移太快吗?不是。关键是当第一款品种或第一个系列发行受到大家热捧之后,邮政部门往往就会在接下来发行的品种或系列中, 马上出现扩容情况,要么发行量上升,要么发行频率加快。这不仅对邮品价值是一种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投资收藏者的信心起到了冲击作用。所以,从这些年大量创新邮品的市场表现及结果,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创新类邮品未必是邮市投资的最佳选择!



北京金币网www.bjjb.net
QQ:11055412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