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币新闻中心钱币新闻 → 点石成金――也谈邮品的开发 黄裳


  共有211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点石成金――也谈邮品的开发 黄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田在心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总版主
等级:侠圣 帖子:85301 积分:238148 威望:100 精华:27 注册:2004/12/8 12:30:00
点石成金――也谈邮品的开发 黄裳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9/22 10:06:00 [只看该作者]

点石成金――也谈邮品的开发

看了邮海小虾<邮品开发的一些奇想>,深有感触,也谈一些个人的体会.现在邮品集藏路子越来越窄,集邮者流失严重,所谓火爆与低迷的行情也多是圈内的事情.长此以往,集邮走向没落是必然的,这也是废纸论和消亡论产生的原因,古人云:穷则思变,如果广大邮人甚至邮政不创新求变,开拓新路,那么集邮的没落将无可避免.那么如何变呢,以下几点供大家探讨:

1、 渠道的整合问题。这里的邮品销售渠道整合主要是指面向集邮者以外的拓展开发。目前的邮品渠道开发有三个极端,一是以广大邮人邮商为代表的民间渠道,过于注重邮品的价值、消耗、题材、品相等邮品自身,更讲究全品、原封、成套等专业问题。二是以邮政为代表的官方渠道,大量开发过度包装的邮卡、折、册以及首日封、纪念封等价值不大的东西,主营新邮,虽然精致,却是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几枚票、几枚张,加一个豪华包装高价出售,而其中正规邮品的价值不及其价格的十之一二。三是以各类以广告销售为代表的所谓的文化企业渠道,选个伟人、奥运、科技等热门题材,把一些低值老票新票包装在一起,动不动就是什么大全册、限量发行、升值潜力巨大等等。虽然集邮者对后两种从不感冒,但却不能否认这三种渠道却各有各的市场,就象集邮者还是要预订、还是要到邮市、还是要网上购买。就象集邮公司柜台摆的东西少人问津却年复一年地没见他关门,年复一年的还发行着新的东西。就象明知电视报纸广告中的所谓限量邮品坑人却日复一日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这说明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他们,也说明有人愿花那几百几千几万。虽然我们知道后两种渠道永远与升值无缘,但尼采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就象我们正规的邮人邮商是在简陋的地摊门头交易,夏天汗如雨下,冬天风如刀刮,当然现在网上交易好一点了,但是邮政却可以在城市的黄金地段、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态度可以爱理不理、顾客可以了了无几。但是那些文化企业可以花巨资让广告泛滥、让名人代言。这里有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邮政官方、文化企业那些我们看不上的东西能够存在就说明有其市场,部门机关的领导、企业营销的对象,宁可要包装精美的垃圾,也不会要我们手中整包整封价格相当却价值巨大的精品,手中有钱又有发财梦想的老百姓,宁可电话订购、排队抢购那些文化企业包装的所谓珍品收藏,也不会到遍地黄金的邮市上去从千万种邮品中投资。这也说明邮票的受众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小,邮市的发展的空间也不象我们以为的那么窄。如果邮政的权威与导向、邮人热情与投入、邮商的专业与资源、群众的参与与投资、企业的现代化营销能够结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想鼓吹全民炒邮、虚假繁荣,而是说我们其实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渠道、更好的定位。例如:假设一下如果电视广告中的无价值的个性化邮品换成精品小版、大版、本片、型张、年册等,会是什么局面。

2、 邮品的开发问题。除了收藏外,现在的邮市投资说难听点相当于*交易,没有任何包装,一封封、一包包的倒来倒去,最后能倒给谁?打折寄信、年册消耗毕竟有限,必须有更为广泛的沉淀渠道。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我最近买了些金银币,一些题材很好上千元的老精稀银币或接近材质价的本金币,都是只有一个简单的塑封加一个证书,而一些发行时间较短、发行量较大的象明清扇面、苏州园林、洛神赋图等新品都有比较精致大气的硬盒甚至是木盒,同样价格的东西,我拿给从未接触币的领导和朋友看,都认为带盒币价值很高。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价值只有一百元左右只有塑封的1盎司《万象更新》银币,我打算给朋友生日或结婚、生子作为礼品,别人都说很小气拿不出手,我把银币放到市面最常见的十元一个的木制银币盒里再送时,好多人又说这比送三百五百的礼金强多了,钱越花越少,币还能增值,现在我送了十几个,效果还真不错。照此思路,如果把版票做成镜框式、卷轴式、册页式等形式,例如民族大团结版票,一版包装起来,再印上张说明书就是一份很好的礼品,如果把精品型张、套票放入有机塑封盒,再加上个丝绒硬盒,例如清明上河图、步撵图等,不比市面那些假古董和印刷品强多了,这样多开发一些利于保存而又精美的形式,不管是个人保存或是礼品赠送都不错。而且这些邮品一旦开发成礼品,基本就退出流通渠道了,这里我们应当学习一下邮政,虽然现在柜台只放几套几版新邮动辙几十元的邮折只有送礼的人买,但如果里而放的是市场价格完全相同的五十年代老票甚至建国前的区票,会不会有相当一部分集邮都感兴趣呢。

3、 集邮的品位问题。在二十年前,你说你集邮,会有很多少仰着看你,觉得你很有深度、很有文化,那时你送小朋友一枚邮票,会成为一段佳话,也许多少年以后他还会觉得你是他集邮的引路人。现在呢,你得有胆量对周围的朋友说你集邮,而且多数人是笑着看你,觉得太小儿科了,你再送小朋友没有个年册或是什么系列全套是拿不出手的。说得极端点是邮票的低价导致了集邮品位的低下。为什么字画、摄影、瓷器甚至茶叶、花草的收藏让人觉得有品位,还是一个价格与价值的问题。八十年代以前型张大套票的高档定位是因为几元钱就代表着不小的价值,你能集邮是要有一定实力购新邮或者有功夫集信销票。就象原来手表、自行车、收录机老三大件,现在什么住房、汽车新三大件一样,因为不同时期的大件都是要用一年甚至几年的努力才能获得。现在猪肉都二十元一斤了,几元十几元的邮票还能代表档次和品位吗,所以现在集邮的是老人多,主要是多年的感情积累,放不下,而新兴的中产阶层有几人集邮,就象有人说的,掉价。集邮要生存或发展壮大,只有两条路,一是走向基层、农村,发展中低收入人群,但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缺少原来的通信流行时积累的感情基础。二是必须走向高端,让更多的新兴阶层、新富阶层参与进来,当前的邮品价值定位是不会让他们感兴趣的,必须有一定的收集难度、一定份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让其获得收藏的满足感,这当然不是要提高邮票的面值等低级手段,而是让集邮从单枚单套收藏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系列化,现在年册的流行、大版票小版票的兴起、绢质不干胶本片本票的风行也代表了这一趋势。这样说并不是脱离普通大众集邮者的收藏,他们多年一点一滴的收集积累和邮识的储备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走向品位的高端。当然,这里必须要注意不能让邮品筹码化,整封整箱交易可以做为一级市场,但只有二级大众的市场壮大才能繁荣。

4、 邮人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讨论过了,也不多说了。没有广大的集邮者基础集邮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做什么。这里面有邮政的责任,但我们对邮政只能呼吁,不能强求。我想以发展集邮队伍的问题上邮商应做得更多并且做得更好,可惜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做为后人种树的事,几十年前象钟笑庐、张包子俊那样的邮商大家现在几于绝迹,如何培养新人?很多少都骂邮政,可假设在市场化的今天把我们的邮商当做民营的小邮政部门,每个邮商又为集邮事业的发展做了多少呢?除了知道稀缺、价值、品相、做庄、炒作,还能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研究,少一点逐利,多一些交流,正象前面说的,共同提升集邮的品位,队伍才能壮大,路修宽了,什么车都能跑,饼做大了,什么人都能有吃的,何必急于眼前呢?冬天饿了,都把种子吃了,明年种什么、吃什么?开始还能借别人的、抢别人的,再以后呢?当森林变成草原,动物少了,我们还可以种地,当草原变成荒漠,不光没有植物,人也没有了,人当然还可以迁移到下一个地方,可这曾经的繁荣,难道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吗?古人云,行到水穷处,正是坐看云起时。现在,我们有可为,聚沙成塔,也可点石成金。

以上一家之胡言,只是有感而发,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北京金币网www.bjjb.net
QQ:11055412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