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初
近两年来,有关机构为改变邮市现状,做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努力。比如控制邮票高面值设置;通过加大削减邮票发行量的力度,使得2006年邮票的体积已经与1987年邮票持平;还有像对库存邮票实施强有力的销毁库,严格惩治邮票销售违规行为,也都基本上杜绝了低价货源对市场的冲击。另外,现在向集邮大众广泛征集邮票选题,期望带动更多参与热情,也让集邮爱好者看到了希望。但从近期的市场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给管理层留面子,政策日日向好,行情却一日一日向下。
说到秋季邮市,其感觉,则如一块嚼久了的口香糖,起初确有许多香甜,但越到后来,越嚼不出味道,甚至还有一种无奈的干巴。2007年10月,从月头至月尾的31天,几乎所有品种都呈单边下跌的态势。以市场所谓强势品种“奥运”3套车为例:“奥运”不干胶,月初78元,月末72元;“吉祥物”小版,月初98元,月末87元;“会徽”小版的价格,也从115元落到了105元。炒作品种落差更大,两款丝绸小版,“文房四宝”和“绵竹”小版,喊价分别由98元、38元,跌到月末的86元、32元。
邮票政策与市场人气之间为什么抵触越来越大?想想也十分简单,邮市是势利的,集邮大众也是趋利的。但细究行情一日不如一日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政策本来就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对于积重难返的邮市,更不可能在一两日内就能扭转被动局面。最简单的例子,已经是2007年年末了,本应推迟半年公布的2006年邮票发行量,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同样,邮票销毁工作虽然紧锣密鼓,但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具体的销毁数字,直到现在也不能向社会公布。
其二,市场人气对邮票政策有一个考验期,考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力度和深度。如果考验的结果达不到市场人气的满意度,市场参与热情自然会大幅削弱。从近两年的市场来看,陆陆续续推出的新邮政策,方向明确,主题鲜明,但实施力度差强人意。如“营业窗口不得拒收包裹贴用邮票”、“新邮在邮政窗口出售”等举措,虽英明果断,但在实施过程中,阻力重重。
其实,政策举一纲,人气涨万目。而这市场人气是对邮票政策的依赖,市场人气是对邮票政策的信任。市场人气同时又是行情发展的源动力。市场人气与邮票政策融合为一,邮市才有可能化六月冰雪为三月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