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以后, 摇摇欲坠的南明皇朝先后历经弘光、隆武、昭武数帝最终兵败而亡。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称帝改明年元为“永历”, 原奉隆武年号的郑成功部于永历三年始奉永历帝, 被封为延平公。
永历五年, 郑成功遣使通好于日本, 日本同意提供铜、铅并令官协助铸造永历年号钱, 同年在日本长崎开炉铸造。后郑成功之子郑经嗣主台湾后, 又于1666年及1674年二次遣使日本续铸永历钱, 至郑氏第三次铸永历钱时, 其实永历帝己亡十二年。
1683年, 台湾被清兵攻占, 但此后郑氏永历钱的流通并未全禁, 直至1688年, 清廷在台湾鼓铸康熙钱后, 郑氏永历钱亦开始销毁改铸, 至此, 郑氏永历钱的流通时间己达37年之久了。
郑氏永历钱的铸作富有较浓厚的日本制钱风格, 水红铜质, 极少见黄铜品, 书法俊秀, 共有篆、行、草三种钱文,均为折二型钱。从目前收集到的郑氏永历钱来看, 其中篆文又可分大字及小字两种书体, 如{图一}的大字篆文永历通宝, 径2.8cm, 重6.8g, 此钱字法端庄, 独具古韵,(大字篆文另见有一黄铜品{图二}, 极稀见)。另一品小字篆文永历通宝如{图三}, 直径2.8cm, 重6.85g, 此钱文字秀气, 笔法与前一品相近, 钱文似系同一人所书;另有行书永历通宝如{图四}, 及草书永历通宝如{图五}两品, 前者直径2.8cm, 重6.8g, 后者直径2.8cm, 重6.9g, 此两品钱文如神, 更是书法到家, 在与其它南明钱粗率钱文的对比下, 郑氏永历钱可称得上是难得的精美之作了。
从郑氏永历钱的铸作特征来看, 篆文永历钱与行书永历钱形制相近, 均是钱背平夷, 内廓较宽, 如出一炉。而草体永历钱却与前两品风格迥异, 其背廓略高, 内郭四决文, 与前两品不同, 若此钱同于永历五年在长崎所铸, 虽钱文有异, 但在形制特征上不应有如此明显的差异, 故草书体永历钱与篆、行两种永历钱似乎并非同一时期所铸之品。从明史记载来看, 郑氏铸造永历钱共有三次, 永历五年以甥礼遣使日本, 铸铜器、永历钱, 这是第一次, 当时郑成功部在东南沿海以金门、厦门为退守地向内陆作浴血鏖战, 收复了不少失地, 但也多次兵败失城, 在战局上可谓是居无定所, 但行军征战军饷必不可少, 在当时形势下, 郑成功谋求在日本铸钱, 无疑是一件战略上的胜举, 此举为郑部在明亡后仍得以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军饷保障。
永历五年郑成功初铸永历钱至其收复台湾, 这正是郑部在东南沿海各省长达十年的抗清征战岁月。从目前郑氏永历钱的遗留情况来看, 闽、浙、苏三省发现的篆文、行书两种永历钱数量较多, 但草书体永历钱却十分少见, 可见草书永历钱在上述地区并未大量流通, 从以上三种永历钱的流通情况及其外型特征来分析, 是否可试断篆、行两种永历钱是郑成功于永历五年始铸之钱, 而草书永历钱应属郑经嗣台时继铸之品。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郑部反清复明的征战路线验证一二:
永历五年, 郑成功占据金门、厦门, 并攻漳浦、海澄等地。永历八年, 郑成功攻崇明兵败, 回闽东收复漳州, 第二年又收复了舟山。永历十年, 郑部兵败于揭阳, 之后舟山失守, 回师转攻福州。永历十一年, 郑成功部入浙攻温州、台州等地, 第二年屯兵舟山并收复了象山。永历十三年郑成功攻南京、崇明兵败,之后苏、浙诸城均告失守。同年郑部退守厦门。永历十五年, 郑成功率部攻入台湾, 第二年, 郑成功死, 其子郑经嗣主台湾。从永历五年至永历十五年整整十年, 闽浙苏三省是郑成功部的势力活动范围,因此,郑成功永历钱的使用自然比较广泛, 由此便知郑氏篆、行二种永历钱在上述地区多见的原因。
郑成功死后, 其子郑经于1666年与1674年先后两次遣使日本续铸永历钱, 此时郑部己军心焕散, 缺兵少将, 军事活动范围己局限在厦门、漳州一带, 且屡次遭受清兵重创。最远的一次征战是1676年攻福州大败, 至此, 郑部在军事上己元气大伤, 仅靠垒守台湾与清兵对峙, 故此时铸永历钱主要是流通于台湾岛内, 这与草书体永历钱在大陆稀见的情况相符合, 故草书体永历钱就是郑经在台湾时遣使长崎所铸之新版永历钱,当然这里也不排除郑经仍续铸有其父初铸的篆、行两种版别永历钱的可能, 但至于郑部在台时是否在当地开炉铸钱一事, 现尚无有关史料可考证。新闻来源:亚洲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