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国际金融报》 ( 2006-06-13 第07版 )
虽然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中国银行在刚发行完H股以后转手就发行A股是很难想像的一件事,但是凭借着“绿色通道”,它还是这样做了。
最新的消息是,中国银行日内开始路演,月内发行,下个月初上市。有人形容中国银行是以“闪电速度”走完了从递交发行申请到最后实现上市的路程,这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也反映了中国银行IPO的进程要远远超过其他品种。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银行出乎人们意料的快速发行,对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6月7日,随着中国银行将发行的消息传出,当天股市大幅下跌。虽然,很难说股市的大跌就是因为中国银行发行新股,但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存在关系的。
毕竟,一个筹资额达到200亿元的庞然大物登陆A股,宛如航母进港,说不激起一堆水花,引起一阵浪涌,那是不现实的。在过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投资者只有二级市场可做,无法涉及一级市场。在这种背景下,资金的流向是单一的。而新股发行恢复以后,原来仅有一个市场的局面变成了两个市场,这样资金必然要开始分流。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调整资产配置的时机。而这种调整,必然会导致减少在二级市场的资金投放。特别是在有相对较高中签率的大盘新股发行的情况下,这种调整很可能会以比较激烈的形式来完成。6月7日的市场状况,就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前几年无论是发行中国石化,还是发行中国联通、宝钢股份时,市场都以下跌作出回应。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中国银行发行,让人们感受到扩容的压力,导致大盘的调整,实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中国银行发行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扩容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并不是不能承受的。过去,在市场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每天成交量也远不如目前水平的情况下,股市在一年中也曾经承受过超过1000亿元的扩容压力,G长电发行时市场很低迷,但超过100亿元的筹资额也得以在较为平静的氛围中解决了。这就是说,以目前的市场潜力而言,200亿元的中国银行A股发行,并不是不可承受的。问题在于,这种发行会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过大的资金分流,以致严重影响市场的平稳。
事实上,这也是投资者最担心的。显然,根据以上的分析,资金分流肯定是存在的,但未必会很大。
这里不妨推算一下:由于中国银行网上发行额大概只占总发行额的一半左右,大约为100亿元,而申购资金初步估计会有6000亿元,平均中签率可能为1.67%,如果上市时股价能够上涨30%(这将使中国银行的A股估值要高于目前在沪市上市的其他银行股),那么收益率也不过0.501%。而人们看到,就在6月12日浦发银行上涨了3.66%、招商银行上涨了3.24%、民生银行上涨了1.78%、华夏银行也上涨了0.96%。
由此不难看出,申购新股的收益实际上并不大,对于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投资者来说,显然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要更大一些。
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在市场资金面基本上能够承受股票发行所带来的筹资压力之余,新股发行与上市对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并不会很大。就在6月12日,在中国银行发行与上市的时间表已经排定,并且后两天都有新股发行的背景下,沪深股市几经反复,最后都以上涨报收。由此,可见扩容的压力虽然有,但确实不能说是特别的大而无法承受。
现在,无视新股发行的压力显然是不对的,人们必须承认目前已经进入了扩容时期,必须根据这个实际做好资金配置。但同时,过于担忧扩容也是不对的。中国银行发行的案例,已经给了大家很清楚的提示。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把握好大盘的运行趋势,看准大方向。否则,不是没能回避掉扩容压力所带来的调整,就是错失了牛市应有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