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被分拆了。”上周五下午5点半左右,花旗集团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门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电话中这样说道。“刚才花旗管理层发给全球员工的内部邮件通知,管理层已经决定将花旗分拆为银行和控股公司两个部门,随之出炉的还有去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亏损了80多亿美元。”上述人士称。
“其实对于花旗将被继续分拆的消息最近以来一直不绝于耳,但没想到这么快就作出了决定。”他表示,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花旗已经决定把好资产和问题资产彻底分开,“银行业务作为花旗的核心盈利业务继续运作毋庸置疑,但包括投资银行和公司贷款等不良资产部门的未来命运确实令人担忧。”
随即他流露出对自己职业前景的担忧。“不知道自己是会被分到运营良好的银行部门还是不良资产依旧堆积如山的控股公司。”他无奈地对记者表示,“对被分到银行部门的花期员工来说,分拆可能还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被分到控股公司,未来就不知道在哪里了,或许还得另谋出路。”
而就在记者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久,花旗集团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分拆的消息和去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这份公告不仅证实了一直以来外界的猜测,同时也正式宣布花旗作为全球全能银行——金融超市模式的终结。
金融超市神话终结
花旗集团总裁潘伟迪在公告中宣布,花旗集团将被一分为二,全球性银行——花旗银行(Citicorp)和非核心业务的花旗控股公司(Citi Holdings),其中划分给新花旗银行的资产为1.1万亿美元,划归到花旗控股公司的资产为8500亿美元,控股公司旗下包括了美国政府在去年11月担保的约3010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各种债券、公司贷款和其他资产。“我们希望通过专门管理,更好地消除坏资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潘伟迪在公告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
“今天的这个决定无疑终结了花旗集团作为金融超市的时代。”花旗股东之一的Smith Asset Management Inc创始人Bill Smith这样评价,他一直以来支持这样的一个分拆计划。
在资金匮乏和股价连续大幅跳水的压力下,潘伟迪不得不改写花旗已经延续了数十年的金融超市神话,1998年由John Reed管理的前花旗银行和Sanford “Sandy” Weill的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 Inc)合并而来的花旗集团一直以来奉行的是遍及全球的全能型金融超市路线,而在这一模式下,花旗一直努力在各种市场上全面开花,在拥有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还拥有了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承销和公司贷款等旁支。
但这些业务并没有给花旗带来本质的变化,相反还成为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的拖累。“一方面是因为花旗的摊子铺得太大了,但更要命的是存在大量的表外资产投资,虽然表内的资产规模有近2万亿美元,但表外资产规模也达到约1万亿美元,而这些表外资产黑洞这几个季度给花旗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上述花旗内部人士这样解释,“这些损失吞噬了包括核心业务以及其他之前出售分支带来的收益,而现在潘伟迪正在收编业务,回笼资金以保全花旗最后的盈利硕果——银行业务。”
前途仍不明
而就在花旗和摩根士丹利敲定出售旗下经纪业务美邦公司(Smith Barney)与摩根士丹利建立合资公司不久,花旗又在上周五的公告中表示还将出售另外两块业务——CitiFinancial的消费者贷款业务和Primerica Financial Services的寿险分支。
但分拆计划能不能拯救花旗还是众说纷纭,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师John McDonald曾在1月14日的报告中指出:“在恶化的经济形势中剥离非核心业务计划可能令花旗陷入更深的黑洞。”他写道,“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花旗来说,有效处置资产和业务都是困难的,任何新制定的措施有可能对公司的股票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政府救助或者新私人投资者的加入,都会令现有股东产生股权将被稀释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