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主要由殷墟出土的系列青铜文物构成,其中鼎、尊、觥、盉、罍的组合包含了从炊器、食器、酒器到水器等不同功能的青铜器,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品种和用途的古代青铜器物,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的整体水平,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灿烂文明。
每一组的青铜器金银纪念币,都有各自标志性的主体结构贯穿,从前两组来看,第1组的上下结构、第2组的下方对称结构,都突出了青铜器主体的精美,从而起到良好的烘托辅助作用。所以在第3组的设计中,我也寻求着一种新的主体结构,经过反复推敲,我还是保留了第1组方案中那种横向展开的感觉,因为那是一种庄严的感觉,在我看来,似乎带有王者之气,完全对称的构图形式非常吻合青铜器这一器物所传递给人的感觉。我将每一个器物的纹样进行提取,如拓片般平面化地展现在背景中,但简单的重复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剩余空间里,我要尽量创造出与前两组不同的气质来。与第1、第2组不同的是,我采用了纵横交错的构图形式,在横向底纹的基础上,添加了纵向延伸的块面,这样的交错构图形式,使画面显得较为稳固,就如同互相穿插的卯榫结构一般,有种互相依靠、互相借力的感觉。同时,借这种构图形式,我想传达出“纵横时空”之感,那是因为每一件珍贵精美的器物,都是经历了千年的沧桑,才拂去厚重的尘土,展露于世人眼前,所以此处的一纵一横,暗喻了这一概念,也与第1组天地之间的概念形成了些许呼应。当我们在各地博物馆看到这些器物时,当我静静地观察一根根纹理时,耳边似乎会响起一些声音,那仿佛是千年之外的声响,是马蹄声、交战声、乐器声、吟唱声、锣鼓声等汇聚起来的声音,进而眼前也会渐渐产生一些图像,栩栩如生,而范围就围绕在这一尊鼎,或是其他青铜器物的周围。仿佛这些沧桑的器物,就是古今之间的传递者,背负和记录着大量的信息,当一个接一个的王朝相继逝去之后,在沉睡多少个世纪之后,被逐一唤醒,慢慢地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在设计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总是会反复出现这样的场景和声音,我固然不可能将所有我感受到的、我听到的以及我想到的东西都呈现在画面之上,但在这圆形的掌中空间之内,我需要营造的就是这样纵横古今、穿越千年的时空。由于不同器物所占画面比例不同,所留出的空间也不一样,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主体架构是不变的,所以前方大小不一的主体形象会对后方的图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反之,后面的形态也会同样反作用于前者。这样一来,竟然全盘否定我前面的所有想法了。
此时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出现在我眼前,是继续还是另谋方向,需要我做一个决断,最后我还是保留了原先的设计想法。我在电脑上对上下左右、长短宽窄做了细致入微的摆放与尝试,这个过程显得异常枯燥与漫长,但又非常关键。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挑战有时对于自己来说,会让自己变得更为精神亢奋。记得在当时的图稿修改过程中,除了睡觉之外,其余时间我都在思索与尝试。经过不断的反复,我极力保留的纵横构图形式终于成型了。最终的设计图稿,较好地还原了我当初的想法,较前两组设计有所改变,但也不显得突兀,能够融入整个系列中,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前两组的风格与脉络,同时又有所创新,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这也是我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思考和注意的一点。
在调整完主体结构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别设计各个器物的背景图案。虽说每一个器物自身都拥有完美的图纹,但要合理地整理出这些图案,并将其和谐地融入背景之中也绝非易事。首先,我大量地寻找各个器物表面图纹的拓片。由于一些器物周身皆布满了反复的饕餮纹样,所以必须挑选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组来展现,以求能凸显每一个器物自身的个性特征。另外,有些器物本身的图案只适用于该器物的独特造型,也就是当时的“设计师”所打造的专属于该器物的表面纹饰。如果直接运用,会显得格格不入,画面效果也会非常奇怪,如在后母戊方鼎这枚币中,如果直接套用其表面的对称图纹安置于背景之中,前方的巨大方鼎会使露出的底纹变得呆板且缺乏变化。我在后期的调整中,特意把其中的一组图案上下翻转了一下,以寻求突破,按理说器物本身的图案该是怎样就应怎样,不能随意改动,但是此处的背景图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罗列与呈现,而是一种烘托,也是画面构成的元素。它并非是教科书式的严谨图案考证,不容许一丝一毫的改动,有些图纹甚至可以打散重组,只要是画面构图的需要,如同第1组的部分设计一样。再如人面龙纹盉的设计,在器物上你是无法找到背景中的纹饰的,而本身的图纹也无法运用到背景之中,因此我大胆地提取并组合了器物表面富有代表性的一系列纹样,使得画面更合理也更鲜明地传达了人面龙纹盉图案的特点。这是现代人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阐述,解构古代的艺术样式。其实这样的手法在当今的设计界中已经被多次演绎,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对于“MR CHAN 陈茶馆”标志的经典演绎,就是典型范例。这样一来,许多古代的经典元素,经过现代手法的提炼和演绎,能更好地为当今的时代所接受,我想这就是设计师的创造力。 |
来源:中国金币网 作者: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朱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