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20年中,中国邮市数度风光,也渐趋衰微,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个人的管窥,抛砖引玉,希望诸位批评。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人民生活日趋富裕,逐渐有能力开始进行初步的投资活动。但在当时还没有像股市、期市等健全的,现代化的投资投机市场;在国家和民众心理,还没有文革的阴影中完全摆脱出来;更不具有现代投资理念的历史背景下,除了国债之外,作为日常使用、收藏的,并且是有价证券的邮票吸引民众参与其中。造就了邮市的一个又一个增值神化。
邮票虽是有价证券的一种,但却不像股票那样有公司业绩、股本分红。邮票本身不创造财富,但随着社会的使用消耗,收藏者的增多,邮票会逐步升值。所以发行量小,就是邮票的业绩,题材就是邮票的投资前景。好的邮票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也会水涨船高,起到既增值又保值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显著的*,而在这三次*期后,都迎来了一次邮市升值的繁荣期。如表:
|
*期
|
间隔(年)
|
邮市繁荣期
|
第一次
|
1979----1980 |
2 |
1983----1985 |
第二次
|
1986----1988 |
1 |
1990----1992 |
第三次
|
1992----1994 |
1 |
1996----1997 |
可以看出,随着前一个*期的结束,社会购买能力的增强,邮票也会跟上提价的步伐。究其原因:每一次*都是随着国家压缩投资、整顿经济而结束的。国家的调控,压缩和限制了社会资金流向生产和建设领域,在当时投资市场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一部分资金会流入到邮票市场。每一次繁荣都给了下一次的繁荣的示范,于是参与的资金与力度也越来越大。实际上邮市的三次繁荣是一个跨15年的大上升周期,是一个整体。
1997年是分水岭。92、93年的股市爆涨,初步展示了这个新兴市场的疯狂魅力。而从90年以来股市在逐步健全,逐步扩大,虽然不是很规范,但毕竟他在前进,、完善、发展。而邮政呢,逐年增大的发行量,急剧萎缩的消耗,发行方式的日益不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邮政选择了停滞,而投资者选择了离开。从97年9月到2001年6月,股市除了有一个1年的相对低迷外,其余都是在创造新的高点的征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使是我们进入了正规资本市场时代,而作为非正规时代的邮市,在没有进行新的改革,以适用新时代的需求以前,正在被边缘化。加之邮政系统的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机制,削弱了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001年,股市也在经历了三 个高潮(92-93、96-97、99-01)之后进入休整期。而全球范围内网络通讯普及时代全面开始。时至今日单是全国博客用户就达3000万,现如今又有多少人依靠邮政传递信件?集邮的没有写博的多,网络进一步加快了邮市的边缘化。邮政在这段时间又在做什么呢。网络时代,传统的邮件大量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而货物流通、传递造就了快递业务的繁荣。包裹、快递这些电子不容易取代的邮寄项目,却不允许使用邮票,而另一方面历年积累的大量剩余邮票却要沦落到靠销毁来解决打折问题。
而各地那些最底层的邮商都干什么了?转行古玩!股市下跌的这4年正是古玩业繁荣昌盛的4年。邮市则在越反弹,跌的越深的轮回中度过。大陆邮政却在内部虚耗、外部折腾中过了5又5年。广大忠诚的集邮爱好者,大半散到其他收藏领域,剩下的则苦苦支撑直到今日。
多大的水池,养多大的鱼。而邮市这池水,不仅得不到源头活水,还被邮政当作提款机,水越抽越少,人越走越光。文革、编号邮票发行量虽巨,但长期消耗,使其存世稀少。量大没关系,发挥邮票的基本功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而邮政不查根源,以为缩量就是法宝。缩量品种发了一个又一个,但往日的哪些缩量前辈的风光却很难再现了。
97年前缩量品种还限于很少几种,而2000年以来名目繁多的缩量不胜枚举。发行2个50万,市场消化的是100万,发20个50万,市场需要消化的是1000万。在市场萎缩、收藏群体减少的大环境下,在参与者、资金匮乏的现实中,市场也逐渐适用了少数人、少数资金、做少数品种的窘境。于是缩普、小版等量小板块登上历史舞台成了市场无奈的选择,但也是必然的结果。
每一次改变都有顺势而变的,也有墨守成规的。于是网络上争论四起,从小版到港澳,嘲讽不断、吵风日盛,从争论到对立,叫嚣尘上。以前的典型是小版,现在的内容是港澳。要说以前没有竞争机制,大家只能退而求其次。而这次港澳的风起,则是一部分人在用脚给大陆邮政投了一票。无论有些朋友看不看好,趋势已经形成,暂时无法逆转。在大陆邮政迟迟没有拿出最大诚意改革的时刻;在大陆邮票庞大而难消化的痼疾前;在市场急需有一个引领潮流的突破口之际,有人看好港澳的性价比,而进行投资,也是势所必然。
这种大争论只能说明港澳票板块有深厚的行情背景,而争论的背后,就是体现着新势力和旧势力的对抗;隐藏着新理念和旧理念的冲突;孕育着新体系和旧体系的轮换;意味着新格局取代旧格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