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金蛇银马 http://www.bjjb.net

bjjb|北京金币|中国金币|金币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河北省集邮者就不下十万人 燕赵都市报

1楼
田在心 发表于:2007/10/30 8:25:00

乱世黄金,盛世典藏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历史上新一轮收藏热,而且规模空前,所藏门类涉及到玉器、陶瓷、书画、油画、雕塑、版画、邮品、钱币、古籍、钟表、青铜器、文房四宝,还有廉价的烟标、火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

  在我省石家庄市———一个收藏业还不算发达的城市,字、画收藏投资队伍超过千人,尽管数字绝对值不大,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个队伍已经被一再扩容,而且还在扩容中……

  “我省光集邮者就不下十万人”

  仓廪实、口袋鼓、品位升。随着这几年我省经济的发展,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把兴趣转向了收藏。“河北省的藏家越来越多,而涉及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光集邮的人就应该不下十万人。”业内人士张女士说。她介绍,今年“五一”的时候一个民间收藏组织曾经在石家庄某宾馆举办门票交流活动,这个消息通过网络被发布出去后,吸引了大批收藏者,开会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门票收藏人士都把这家宾馆给住满了,小小的门票至少牵动了两千人。

  “2004年,我刚入这一行的时候收藏市场还比较暗淡呢,当时想找个懂行的人帮忙鉴定一下藏品,打听半天都找不到个行家里手,现在情况则大大不同了,这个圈子越来越大,相互联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张女士说。

  而记者从本报鉴藏版记者处获悉,凡是本报组织的鉴宝活动,每次至少吸引藏家上千人。

  70%的藏者目的在于投资获利

  “有的人从事收藏是出于兴趣爱好,但更多的人加入收藏大军主要还是投资获利。我接触的人中70%的收藏者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倒’的方式取得更高的收益。”说这话的是在省内一家电视台工作的邹导演。

  邹导演是几年前投身于收藏队伍的,自身也是一位“倒”者,但和纯粹的“倒爷”不同,他是以藏养藏,也就是先买些价格能承受的藏品,然后卖掉,如此循环,总是购置自己最喜欢的收藏品。和有些兴趣专一的人比,邹导演涉猎比较广泛,喜欢瓷器,家里“藏”了几件民清时代的宝贝;也爱好紫砂壶,据说品相不错的就有100多把。此外还“藏”着几十张值钱的书画以及一批小人书、连环画。他笑说自己看见什么都喜欢,基本上见什么拿什么。攒了四五年,这些藏品算下来也值几十万了。

  让邹导演羡慕的是自己新结识的一个朋友,“那人前几年花30万买的一幅史国良的画,去年卖了90万!”

  造价太高,书、画、古玩藏者仍是窄众

  “我不否认现在确实有一批收藏者品位高雅,其收藏一是兴趣所致,二是为了提高修养,但生活中有此雅兴又玩得起的人实在太少了,尤其是书、画、古玩,价格动辄以万、十万计,没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了。”石家庄市南三条中将古玩城精英画廊的李海告诉记者。他说,目前我省一些年轻知名画家的画也得3600元—4000元左右四平方尺,这还得是“一手价”,也就是到画家家里去买,如果是从其他一些画廊或者倒画的人手里买出来的,价格还得上升。他说,自己购藏了一幅东北一画家冰雪山水派的画,同样四平方尺,如果出手至少四万元。至于那些正当红的画家或者已经故去的大师的作品,那就更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了,11年前,傅抱石的《丽人行》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成交就已经让世人咋舌,而今天,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文物与艺术品价格早已不是爆炸新闻。在大陆,陆俨少《杜甫诗意册页》以6930万元成交,改写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世界纪录。在伦敦,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21759万元人民币成交,又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高价。

  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潘学聪说,“传统意义的收藏就是少数有钱人中的少数人的游戏,而现代金融资本的介入,使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成为大资本运作的题材,不是任谁都可以操作。我只见过一些搞房地产、搞煤的人有了钱后转向投资这些古玩字画收藏的,没听过哪位没钱还什么都不懂的人玩着玩着字画就发了家了。这种情况即使有,那也是他的运气太好了。”

  “水”太深,慎重入行

  收藏成本高成为进入高端藏品市场的门槛,“水”太深,“一猛子扎进去很可能就上不来了”则透露出收藏市场的混乱现状。

  赝品多,经常碰到“打眼”(“打眼”是古玩收藏家们的一句行话,意思类似于走眼,就是把假古董当真的买了)的事。在南三条中江古玩城做画廊生意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板说,三年前他和一位朋友搭伙做生意,有一天就自己出去一下子的工夫,合作伙伴就被一个进来卖画的人给“迷惑住了”,花八万元钱从他手里买了几张名家的赝品。

  而他介绍,这样的事情在收藏界层出不穷。

  记者搜集到这样的资料,2002年3月,德国人约翰在徐悲鸿纪念馆文之杰中心花9万元买下画家徐悲鸿、袁江、陈少梅、马晋和刘奎龄的5幅画,后发现全部为赝品。他愤而要求退款,该中心答应调换,但经鉴定,换回的3幅画仍是仿制品。

  2005年3月,珠海市博物馆举行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突然遭遇尴尬一幕:两位艺术家的后人在现场指认,参展的38幅作品全部为赝品。

  据悉,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愈演愈烈。不仅如此,现在仿冒名家书画的水准也越来越高,足以令鉴定师看花眼。更令收藏者防不胜防的是,造假已从过去的个体做假发展成团体做假,并形成区域性分工,如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州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等。

  不懂行,假的当成真的;不懂行,真的也同样卖不出价格。潘学聪说:“我曾经在石家庄市博物馆看到了一幅祝枝山的字,从一气呵成的流畅性、从非凡的气韵上一看就是真品,但是这幅字却是一位老太太当年以两百元的价格出让的。”

  艺术品收藏或者投资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得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以及深厚的学养,如果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就心急火燎地杀将进来,风险很大。

  “现在一哄而上和跃跃欲试的大都是那些似懂非懂的人,将来凄惨收局的人恐怕也是他们。”一业内人士这样告诫。

  (本报记者:郭春虹;实习生:吴亮)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13 - 201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098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