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敏
秋风未至,秋雨已下。本周二最后半小时的一场秋雨俨然是一场暴雨,使众多投资者原本以为牢不可破的5000点高地摇摇欲坠,上证指数从先前的5400多点最低跌至5025点。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秋雨?秋雨会不会阻挡牛市的步伐?
说到原因,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主要的说法是暴雨骤降的当天正逢8月份CPI公布,高居的CPI数据显然大大增加了紧缩和调控的预期:加息会不会接踵而来?更多的利空会不会随之推出。另一种说法强调了近期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一是股票供给量的陡增。先是北京银行、建行发行,紧随其后,中海油服、神华的招股,H股、红筹股的回归正在加速;二是资金供应出现紧张。2000亿元特债向社会公开发行,新基金发行明显减缓等等;三是旨在分流资金的措施让人不安,如港股的“直通车”渐行渐近、QDLL基金的推出,无疑使市盈率偏高的内地市场如同“高山上水库”,让人惶恐。
虽然上述种种说法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暴雨的来临似乎应该更多地从市场内部寻找原因,因为外因最终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内因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据统计,今年以来沪市4%以上的暴跌共出现过九次。它们分别是“1·31”和“2·2”的144点和112点;“2·27”的268点;“4·19”的163点;“5·30”和“6·4”的281点和330点;“6·28”和“7·5”的164点和200点;“9·11”的241点。上述九次暴跌其实可归纳为六次,例如“1·31”和“2·2”可归为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这六次大跌分别出现在1月底、2月底、4月中旬、5月底、6月底和9月中旬。前五次暴跌基本上皆间隔一个月,而6月底以来大盘虽然在8月初和8月中旬出现过下跌,但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出现过巨幅暴跌,所以“9·11”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是一次连续大涨以后的技术性下跌。
其次,6月底以来的这轮大涨由于主涨板块是蓝筹股和权重股,所以随着该板块的调整,指数再度大涨的可能性极小。一是因为蓝筹泡沫的消除需要新的业绩的公布和部分企业资产注入,这都需要时间;二是由于权重股的大涨导致先前基本上每个月一次的大跌延迟为两个多月,所以近期的这轮调整虽然空间未必很大,但时间可能会较长。
理解了上述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5000点高地的这场秋雨仍然是大盘稍稍过热以后的洗盘和休整,丝毫没有改变牛市的上涨趋势;第二,大盘在5000点附近的整理过程也许不会像前几次那样,一二根大阴线后马上再度大涨。所以,近段时间的操作应该重个股、轻大盘,多多寻找“5·30”中被错杀的潜力股。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