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要掏钱买所谓的欢乐,是一种负担。作为孩子的父母,看到其他家的孩子都参加圣诞节活动,总不能让自家孩子留守家里一个人逗乐吧。为了面子为了孩子自尊,当囊中羞涩虽有几分尴尬也得慷慨掏钱,情理之中。
这样的节日有何意义?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现在生活节奏过快难得“偷乐”一下,出点钱陪陪孩子玩一玩,可以增进感情,其乐融融。有人认为,为了一个“洋节”伤脑筋不划算,不过也罢,倒不如把那些过节的花销捐款给希望工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想法虽然很好,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相信大家都曾听过某些家长称在儿童节前要捐款希望工程的新闻,但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店当天是最为火爆,那些人喊着要捐款是否捐,无从知道。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过“洋节”是在自虐传统文化,总一天会使得传统节日崩溃。于是,去年这个时候,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并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这个新闻一出来,旋即引起了人们对节日的思考,特别是“洋节”的思考——到底洋节是不是像某些人所言入侵文化。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难免有“危言耸听”之嫌疑。
有人断言西洋文化已变成狂风骤雨。这不是一两天就能成为气候,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为何喜欢过上“洋节”?据中国社会调查一项调查显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已成为习惯。
青少年之所以乐意接受圣诞节,除了商家们的节日宣传影响之外,更多是青少年自身生活有关。现在很多青年人不就是忙于学业,就是忙于工作。生活节奏相当快,思想空虚,做出一些成绩总得不到社会认同,特别是80后青年更是生长在舆论尖刀口上。精神需要不得不寻找快乐突破,而洋节充满青春活力,接近节日休闲狂欢的标本意义,更适合青年人的口味,咱们传统的节日留给人的影响不是很好,不外就是走亲访友,吃喝玩乐,烧香拜神,还有就是节日送礼,很多出来社会工作的人都感到头痛的一个事情,传统节日一到不得不张罗节日送礼的事情,借钱送礼有之,传统节日往往被人戏称为“灾难日”。得不到趣味改善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的慢性自杀,也是给洋文化留下发展的空间。久而久之,西方的节日文化牢牢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
无论是“洋节”还是“土节”一旦被人妖魔化为一种充满利益冲动、低级趣味的游戏时,它存在意义必将大大折扣,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
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洋文化“入侵”的确是威胁传统文化,但是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应该足够自信去面对这个问题,更能够自信从容改善自身文化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不是一味抵制洋文化。这样狭窄的文化观念,往往是失去理性,无益于文化尴尬现状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