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中的受助人——段霖夏突然飞抵南京,面对众多的南京媒体,披露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此前的1月11日,段霖夏曾来南京,接受了江苏卫视《人间》栏目的采访。这档节目原定于本周五晚上播出,不料,1月12日才离开南京的段霖夏又转身回来,要求进一步澄清事实。
那么,段霖夏究竟要解释什么?整个事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是是非非?透过这起普通的捐助风波,我们也许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快报记者 刘向红/文 泱波/摄
制片人说“报道与事实出入太大”
“全是一派胡言!”段霖夏说,“到现在,我没有在任何场合向人承认自己撒谎,也没有向李富华赔礼道歉。”段霖夏还找来了《人间》栏目的制片人、总监赵丹军,请她来还原当时的情况。
赵丹军说,她看到重庆某报的报道后,也十分惊讶。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节目组,没有一个记者和编辑接受过重庆某报的采访,对文中所称的“段霖夏认错了,并希望李富华能原谅他”的话,感到不可思议。
赵丹军说,重庆某报的报道中多处所述,与1月11日、12日江苏电视台现场采访的情况不一,“事实出入太大,虽然片子还没播,但大家可以先看。”
重庆某报的报道还称,栏目嘉宾王律师告诉该报记者,“段霖夏先前死活不承认善款中最大的一笔2.4万元是学费,是害怕以诈骗罪获刑坐牢。”对此,赵丹军说,“我刚问过王律师,王律师称没有接受过记者采访,而且律师在现场的原话也不是这意思。”
段霖夏说“我没有承认撒谎并道歉”
瘦小单薄的身材,走起路来半佝着腰,快速在会议室落座后,情不自禁地抬手把帽檐向下拉了拉。昨天下午2点多,段霖夏第一次出现在南京众多的媒体记者面前,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文弱谨慎的大学生。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段霖夏举起1月15日的重庆某报直奔主题,“这上面的内容全是胡编乱造,严重伤害了我及我的家人。”段霖夏情绪激动。
让段霖夏情绪激动的是重庆某报上的一篇头条报道,标题为《受捐助拒感恩学生承认多次撒谎并道歉》。该文称,段霖夏1月12日在接受江苏卫视《人间》栏目采访时,“承认自己多次撒谎,也当众向资助人李富华赔礼道歉。”
1月12日晚上,段霖夏受访完毕就飞回重庆。“1月15日上午,看到重庆某报的不实报道后,我也没打算来,该报至今已报道我十几篇新闻,但没有一篇采访过我,哪怕电话采访。我已经看透了,随媒体怎么报道去。”段霖夏说,“这次来,主要是父母所逼,父母看到报道后,受不了刺激,让我到南京把事情搞清楚,不恢复名誉,不许再回重庆。”
4年前的一次普通捐助,为何闹到如今反目的地步?段霖夏认为,“是有人在背后策划,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件事的炒作,使李富华达到讨要拆迁补偿的目的。”
段霖夏说,2007年5月23日,李富华的门市、厂房仓库被有关部门的人员强拆。为了能讨要经济补偿,李富华便向新闻媒体求助。但拆迁的事公开见报的难度很大,有人便给李富华出主意,把捐款的事硬扯了进去。
段霖夏告诉记者,李多次在面对媒体采访本案时提及拆迁一事,用意也在于此。“经过这么久的炒作和起哄,李富华已部分达到了目的,据我了解,房产开发商已赔偿他93万元。”
李富华说“段霖夏主动向我认错的”
对此,李富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曾想过找段霖夏帮忙,看他能不能联系一家中央级媒体过来报道一下,结果,多方联系未能找到段霖夏。随后,我就找了本地的重庆某报。”
李富华说,他没有想到,赶来的记者并未关注他的房屋被拆一事,而对其无意透露的资助对象弃学一事感兴趣,随之推出“贫困学生4年只修完1门课,资助人欲起诉索善款”的报道,并引起全国关注。
李富华承认开发商给了他93万元,“这是我被拆迁厂房、仓库里的设备及物品损失补偿钱,是经过有关部门评估的,与拆迁补偿两回事。”
有些扑朔迷离的退学
媒体以前的报道中,对段霖夏退学一事都是含糊其词。昨天,段霖夏的解释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段霖夏称,自己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当初高考发挥并不理想,上了燕山大学一个工科院系,而自己的志趣在于营销,于是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出路,并且报考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但遗憾的是被调剂到了软件学院。
对于媒体所报道的“上学4年,只及格一门课”说法,段霖夏解释,“入学第一学期,我一共选了3门课,但有一门课因为选学的人数不够,被停了。还有一门课,期末考试时,我有事就没去考,结果只有一门课及格。第二学期,学校所公布的课,我都不感兴趣,就没有选修,后来就萌生了休学念头。”
段霖夏解释认为,“不选课,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毕业,很多人都是在最后几学期,集中选课,并通过考试的,我就打算休学挣点钱后再回到学校。”
为何后来变成退学,段霖夏表示自己也不知情,“我当时的休学报告上并没有注明休学时间。2005年下半年,我到学校时,发现自己已被退学。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由于我没有按时到校注册。”
软件学院教务处工作人员没有评价段霖夏的话,只是告诉记者,段霖夏的确在北大读书一年多,注册过两次。段霖夏第一学期缴了2.5万元学费,退学时,学院退还其2万元。
受助不感恩案始末
李富华在诉状中称,2003年8月,他看到报纸报道段霖夏《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的事情,决定资助段入学;但段也要“完成学业,回报社会”。此后,李还通过多种方式,分几次共资助了段4万元。
2007年7月,李得知段“已经离开学校,回重庆开起了公司”的消息后,遂将段告到法院,要求撤销他和段的赠与合同,由段返还他4万元的善款。
2007年12月27日,万州区法院开庭审理该案。段霖夏的代理律师称,段霖夏认为4万元善款有3.7万元有争议。只有最初的2000元是捐款,1万元和2.4万元的银行存款都是找李富华借的。还有1000元则是段霖夏到李家拜年时李给的“压岁钱”。李富华有一部分资金是入股和段霖夏一起做生意。李富华对此予以否认。
昨天晚上,记者通过电话找到李富华,谈到南京之行,李富华说,“是电视台邀请我的,11日去,12日就回来了。”
李富华表示,“我开始不知道段霖夏也在,还以为电视台只请了我一个人。后来听到外面有段霖夏的声音,于是就走过去,在另外一个录播室,段霖夏正对着主持人侃侃而谈。我就走上去问段霖夏:是(北大的)自费研究生还是公费研究生?当棒棒是作秀还是真的?段霖夏大感意外,不愿回答问题,还问主持人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随后段霖夏起身就走,离开了演播室。”
李富华说,中午休息时,段霖夏突然走到他身边,“主动和我握手,承认善款总数是4万元,和从未告诉我退学这两个事实。其他的事情,让我不要再追问,并承认自己多次撒谎。”
“没有采访是因为联系不上”——某报记者说
昨天晚上,记者联系上了报道此事的重庆某报的记者刘某。他说,整个报道内容都有出处,事实没有问题,如有问题的话,就一处:那就是文中开头的“昨日上午,江苏卫视名牌栏目《人间》的编导李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事实应该是“我打电话给李女士,而不是她打电话给我。这句话事实变动也是编辑改的,我原文不是这样的。”
刘某向记者透露受访的编导李女士的姓名。记者随后找到《人间》栏目,栏目负责人调查后表示,“我们确实有李女士这个人,但她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采访。”
至于见报稿件中为何没有段霖夏的说法,刘某解释,“段霖夏的电话号码不停地更换,我一时无法联系上他,但我敢保证的是事实没有错。”
前景 “有可能和解”
虽然对媒体的报道气愤不已,但段霖夏认为,“我和李富华和解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段霖夏的理由是,“李富华的目的大部分达到,开发商前几天已支付给他93万元。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我对李富华还是感恩的,毕竟在我困难的时候,他帮助过我,不管现在他怎样恨我,我依旧以感恩的心对他。”
段霖夏说:“假如没有拆迁,他不会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做的。”“我是有错,但我也是受害者。当时如果创业成功,我们之间的合作会非常好。我自己出了这个事情,他反而踩我,落井下石。闹到这个份上,是考问李富华良心的时候。他就是为了炒作,我问心无愧!当然,我也有过失。李富华当时让我还钱,我没有及时还给他,所以他肯定也难过。如果还了,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