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美发射导弹击中失控卫星 新华社发
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22时26分(北京时间21日11时26分),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一枚SM-3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美国间谍卫星。图为美国国防部当天发布的“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SM-3导弹时的照片。 新华社/路透 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22时26分左右(北京时间21日11时30分左右),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了一枚SM-3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间谍卫星。图为2005年11月17日拍摄的美国海军“伊利湖”巡洋舰发射SM-3导弹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华盛顿2月20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东部时间20日22时26分(北京时间21日11时26分),美军在太平洋海域发射导弹,击中一颗失控的间谍卫星,使其崩为碎片。一切似乎都按美国政府的计划上演了,美方高调公布了相关的各项信息:目标、时间、地点、弹型……尽管如此,美方“弹打卫星”仍招致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
美国间谍卫星[资料图片] 保护民众? 这颗间谍卫星属于美国国家侦察局,于2006年12月14日发射。卫星飞抵预定轨道后不久,即和地面失去通信联络,并一直处于失控状态。按照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口径”,之所以要击落这颗卫星,唯一目的是保护地面民众安全,因为卫星上的燃料罐中携载了多达453公斤有毒燃料——联氨,如果不加干预,卫星万一坠落在居住区,有毒联氨及卫星碎片可能致人伤亡。 然而上述说辞并不能令人信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詹姆斯·杰弗里就曾说:“卫星落入有人居住区域的几率很小,有毒联氨在大气层中存留的时间和范围也很有限。” 美国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过去50年里,共有1.7万个人造天体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其中有的重达数十吨。这些人造天体在与地球稠密大气剧烈摩擦而猛烈燃烧后,其主要部分灰飞烟灭,落到地球的少量残余物对人类几乎未造成什么损害。 另据美联社报道,美国“轨道和返回碎片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相关专家都曾被政府要求,不得对卫星碎片话题发表“专家看法”。而对于政府以“公众健康受到威胁”为幌子击落卫星,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则更是直言道:“我本能反应,这完全是假的。” 美国不惜动用导弹,耗资近6000万美元来摧毁卫星,其背后意图不免引起纷纷猜测。 另有隐情? “弹打卫星”另有隐情么? 现为美国“防务信息中心”高级顾问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科伊尔曾表示,美国情报机构不希望卫星的某些部分落入他人之手,导致机密和尖端技术泄露,只不过不便明说。 如果再把目光从卫星移到导弹身上,可以发现,美军此次拦截卫星所使用的是改进过的SM-3导弹。2002年以来,美军已多次用这种导弹成功拦截过短程和中程导弹,而此次所拦截的卫星距地面约250公里,这是这种导弹经改进后首次执行远程拦截任务。 《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尽管五角大楼一再声称此举并非意在测试其新式武器,也不是向任何对手传达某种信息,但是这次行动将会是美国对其反导系统和反卫星能力的一次‘现实版测试”。 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22时26分(北京时间21日11时26分),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一枚SM-3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美国间谍卫星。图为美国国防部当天发布的“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SM-3导弹时的照片。 新华社发 炫耀实力? 俄罗斯国防部日前发表声明说,给人们的印象是,美国试图利用其卫星事故检验它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能否摧毁别国的卫星,其意图是将军备竞赛引向太空。也有国外媒体认为,这实际上是向世界表明美国在试验新型战略武器。 法新社20日发表署名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尽管美国竭力为“弹打卫星”作辩解,但其真正意图是向全世界展示,美国完全具有引领“星球大战”的能力。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科伊尔等人也指出,美国此举有炫耀的成分。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文学家麦克道尔认为,美国导弹打卫星的行为“令人失望”,“很明显,布什政府内具有牛仔情结的一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次耀武扬威的好机会”。 令人关注的是,美国的行动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警觉。俄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泽林日前发表一篇文章强调,俄所面临的空天进攻危险尤其严峻,尽快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及该系统的有效利用将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