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档案馆收藏的明清铜币琳琅满目 张友平/摄
会泽县馆藏的“世界第一钱”是为纪念云南开炉造币而铸 资料图片
走进昆明档案馆,发现云南最早的铜币产自明嘉靖年间,而该馆珍藏的最早古钱则是明万历年间制造的,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而到过会泽县城的人们,也许都记得城中广场上那枚直径达几十米“世界第一钱”重41公斤
一个方孔的古铜币,需要一个壮汉使尽浑身力气才能抱起来,它到底是什么钱币呢?
走进会泽县的铅锌矿档案馆,只见一枚硕大的方孔圆币,静静躺在那里。黑褐色的币身,泛着青铜的浅绿,正面是“嘉靖通宝”4个大字。专家鉴定表明,这是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产自“东川府”(今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一枚纪念币,为纪念开炉造币而铸。
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这枚钱币含铜90.81%,另外还含有部分铁、铝和锌等金属。
这也就说明,云南最早于嘉靖年间已开始制造和使用铜币。当时的“东川府”所在地就是如今的会泽县古城,因此会泽也被誉为“钱王之乡”。
明朝生产4种滇钱币
虽然会泽和东川一带的采矿史有两千年以上,但是专家们称,历史上的滇属地区的市场经济贸易中,一直使用贝壳制作钱币,民间主要使用实物交换。富庶阶层则使用银两购买物品。
因为,制造金属货币需要朝廷批准。到了明嘉靖年间,会泽开始大规模开采、冶炼铜矿。
丰富的资源加上冶炼技术的成熟,云南最早的铜币“嘉靖通宝”诞生了!此后,“东川府”又生产了“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早期滇币主要有这4种铜铸货币,此外明朝晚期还出现了“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
钱币背后的政治经济
如今存世的“嘉靖通宝”已经很少,常见的是明朝中晚期的滇铜币。昆明市档案馆的专家称,明嘉靖年间铸造的滇铜币不多,并没有规模化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而滇铜币的普遍使用,是在明朝末年。当时,有些地方首领也在铸造铜钱,像“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都有反清复明的政治味道。
清朝初年,铜钱的原材料主要依靠日本的“洋铜”,而当进口量越来越小时,竟然引发了“金融危机”,北方的两大铸币厂近乎停工,地方铸钱局也无铜可铸。
于是,储量丰富的“东川铜”被大规模开采,清乾隆、嘉庆时期最高年产量达1000万斤以上,全都通过水运或人背马驮运往北方,几乎全都用于铸造铜币。
“铜都”辉煌过后的遗产
历史上粗放型的大规模采矿炼铜和造币,又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什么?
如今的会泽、东川一带,植被稀少、泥石流灾害严重,漫山贫瘠。东川一度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钱王之乡”会泽县,还有一家大型的矿业公司驰宏锌锗在那里开采。不过,他们开采的已经不是铜矿,主要是铅锌矿产。
“铜都”的风采消失了,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历史记载表明,由于明清两朝持续几百年的开采和冶炼,人们几乎砍光了那里的原始森林,挖遍了那里的大小山脉。留下的,除了荒凉,还有教训。
云南铜币铸造的背后,是需要重新审视的一段记忆。的巨型铜币雕塑。它的原型就是一枚“嘉靖通宝”纪念币。2002年,这枚重达41.5公斤的古钱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钱币。